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传统拉形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工艺方法和参数 | 第14-16页 |
1.2.2 拉形装备 | 第16-17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柔性拉形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多点拉形 | 第19-22页 |
1.3.2 多夹钳式柔性拉形 | 第22-23页 |
1.4 多辊下压式柔性拉形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拉形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7 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多辊下压式柔性拉形装置及典型工艺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传统拉形机结构特点 | 第29-31页 |
2.2.1 横向拉形机 | 第29-30页 |
2.2.2 纵向拉形机 | 第30-31页 |
2.3 多辊下压式柔性拉形原理 | 第31-33页 |
2.4 多辊下压式拉形实验装置 | 第33-41页 |
2.4.1 压辊机构 | 第33-35页 |
2.4.2 夹钳机构 | 第35-37页 |
2.4.3 夹钳压板 | 第37-38页 |
2.4.4 实验装置结构 | 第38-39页 |
2.4.5 多辊下压式拉形实验 | 第39-41页 |
2.5 多辊下压式拉形典型工艺 | 第41-44页 |
2.5.1 直接下压 | 第41-42页 |
2.5.2 弯曲—下压 | 第42-43页 |
2.5.3 上浮—下压 | 第43-44页 |
2.6 多辊下压式拉形加载控制方法 | 第44-46页 |
2.6.1 夹钳加载控制方法 | 第44-45页 |
2.6.2 压辊加载控制方法 | 第45-46页 |
2.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多辊下压式拉形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47-64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本构方程 | 第47-50页 |
3.3 显式动力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6页 |
3.4.1 单元的选择 | 第51-52页 |
3.4.2 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52-53页 |
3.4.3 载荷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3.4.4 夹钳质心的修改 | 第54-55页 |
3.4.5 建模方案收敛性分析 | 第55-56页 |
3.5 回弹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3.5.1 回弹的理论分析 | 第56-57页 |
3.5.2 约束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3.5.3 回弹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8-59页 |
3.6 有限元建模方法准确性验证 | 第59-63页 |
3.6.1 变形结果验证 | 第59-61页 |
3.6.2 回弹结果验证 | 第61-62页 |
3.6.3 危险点预测结果验证 | 第62-63页 |
3.7 小节 | 第63-64页 |
第4章 多辊下压式拉形工艺数值模拟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多辊下压式拉形加载量的确定方法 | 第64-72页 |
4.2.1 夹钳上浮量的确定方法 | 第64-66页 |
4.2.2 压辊下压量的确定方法 | 第66-70页 |
4.2.3 压辊下压量计算结果验证 | 第70-72页 |
4.3 传统拉形与多辊下压式拉形对比 | 第72-78页 |
4.3.1 贴模难易程度 | 第73-74页 |
4.3.2 应力分布 | 第74-75页 |
4.3.3 应变分布 | 第75-76页 |
4.3.4 板厚 | 第76-77页 |
4.3.5 回弹 | 第77-78页 |
4.4 工艺过程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78-82页 |
4.4.1 贴模难易程度 | 第78-79页 |
4.4.2 应变分布 | 第79-80页 |
4.4.3 板厚 | 第80-81页 |
4.4.4 回弹 | 第81-82页 |
4.5 润滑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82-85页 |
4.6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夹钳机构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86-104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柔性浮动夹钳夹持过程研究 | 第86-89页 |
5.2.1 夹持过程数值模拟 | 第86-88页 |
5.2.2 实验验证 | 第88-89页 |
5.3 不同夹钳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89-94页 |
5.3.1 贴模难易程度 | 第89-90页 |
5.3.2 拉伸均匀程度 | 第90-92页 |
5.3.3 板厚 | 第92页 |
5.3.4 起皱 | 第92-93页 |
5.3.5 拉裂 | 第93-94页 |
5.4 不同夹钳压板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94-99页 |
5.4.1 贴模难易程度 | 第95页 |
5.4.2 拉伸方向应力变化 | 第95-96页 |
5.4.3 变形均匀程度 | 第96-97页 |
5.4.4 板厚 | 第97-98页 |
5.4.5 实验验证 | 第98-99页 |
5.5 带筋压板夹持阻力计算方法 | 第99-103页 |
5.6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压辊机构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04-124页 |
6.1 引言 | 第104页 |
6.2 滚动压辊和滑动压辊 | 第104-107页 |
6.3 压辊机构离散化程度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4 两侧压辊到板材边缘的距离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5 压辊位置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11-123页 |
6.5.1 压辊位于模具上方时拉形过程分析 | 第111-113页 |
6.5.2 压辊位于悬空区上方时拉形过程分析 | 第113-114页 |
6.5.3 压辊位置不同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6.5.4 压辊位于悬空区上方时压辊与模具距离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6.5.5 压辊位于悬空区上方时压辊与夹钳距离对成形结果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6.6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7章 多辊下压式拉形过程中的起皱缺陷 | 第124-140页 |
7.1 引言 | 第124页 |
7.2 拉形起皱的判定 | 第124-125页 |
7.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25页 |
7.4 起皱区域及过程分析 | 第125-130页 |
7.4.1 鞍形面起皱区域 | 第125-127页 |
7.4.2 鞍形面起皱过程 | 第127-128页 |
7.4.3 球形面起皱区域 | 第128-130页 |
7.4.4 球形面起皱过程 | 第130页 |
7.5 起皱的数值模拟 | 第130-136页 |
7.5.1 传统拉形和多辊下压式拉形对比 | 第131-133页 |
7.5.2 板材厚度对鞍形面起皱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7.5.3 润滑对鞍形面起皱的影响 | 第135页 |
7.5.4 预拉对鞍形面起皱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6 起皱缺陷的抑制 | 第136-139页 |
7.7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