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0页 |
1.1.1 我国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的现实对深入研究这类组织的管理提出要求 | 第14-16页 |
1.1.2 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对深入研究这类组织资金的有效管理提出要求 | 第16-17页 |
1.1.3 我国民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瓶颈对深入研究这类组织的管理模式提出要求 | 第17-18页 |
1.1.4 事业单位和民营非营利组织的不平等地位的现状不利于我国公益事业的有效发展 | 第18-19页 |
1.1.5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系统不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 | 第19-20页 |
1.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研究的现状 | 第20-26页 |
1.2.1 关于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文献综述 | 第22-26页 |
1.2.2.1 关于绩效会计的研究文献 | 第22-23页 |
1.2.2.2 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创新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3.2 创新点 | 第27页 |
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支持理论 | 第27-71页 |
2.1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分类 | 第27-29页 |
2.2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理论 | 第29-35页 |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学说 | 第29-34页 |
2.2.1.1 市场失灵学说 | 第29-32页 |
2.2.1.2 政府失灵学说 | 第32-34页 |
2.2.2 公共空间学说 | 第34-35页 |
2.3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管理理论 | 第35-55页 |
2.3.1 非营利组织的使命与章程 | 第36-38页 |
2.3.1.1 非营利组织的使命 | 第36-37页 |
2.3.1.2 非营利组织的章程 | 第37-38页 |
2.3.2 非营利组织的产权与治理 | 第38-49页 |
2.3.2.1 非营利组织的产权定位 | 第39-44页 |
2.3.2.1.1 对非营利组织产权的研究综述 | 第39-41页 |
2.3.2.1.2 对非营利组织产权的认识与结论 | 第41-44页 |
2.3.2.2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 | 第44-49页 |
2.3.2.2.1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2.3.2.2.2 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 | 第46-49页 |
2.3.3 非营利组织的控制 | 第49-55页 |
2.3.3.1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控制 | 第50-53页 |
2.3.3.2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 | 第53-55页 |
2.4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 | 第55-71页 |
2.4.1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动因 | 第56-60页 |
2.4.1.1 从组织的外部控制来说 | 第56-57页 |
2.4.1.2 从组织内部管理来说 | 第57-60页 |
2.4.2 绩效评价与预算 | 第60-65页 |
2.4.2.1 全面理解非营利组织预算的功能 | 第60-61页 |
2.4.2.2 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的基本术语组成 | 第61-62页 |
2.4.2.3 绩效评价对预算的影响 | 第62-63页 |
2.4.2.4 基于绩效的预算面临的挑战 | 第63-65页 |
2.4.3 绩效评价与信息 | 第65-71页 |
2.4.3.1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69页 |
2.4.3.2 绩效评价的信息种类与来源分析 | 第69-71页 |
3 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 | 第71-91页 |
3.1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内涵与优劣分析 | 第72-77页 |
3.1.1 事业单位会计的内涵 | 第72-74页 |
3.1.1.1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 第72页 |
3.1.1.2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执行“准则+制度”的会计规范模式 | 第72-73页 |
3.1.1.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特点 | 第73页 |
3.1.1.4 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是行政监督 | 第73-74页 |
3.1.2 事业单位会计的优势与缺陷 | 第74-77页 |
3.1.2.1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优势 | 第74页 |
3.1.2.2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缺陷 | 第74-77页 |
3.2 民营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与分析 | 第77-80页 |
3.2.1 民营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 | 第77-78页 |
3.2.2 民营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优势与缺陷 | 第78-80页 |
3.3 英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分析 | 第80-85页 |
3.3.1 英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特点 | 第80-82页 |
3.3.2 对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借鉴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82-85页 |
3.4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改革设想 | 第85-91页 |
3.4.1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构建设想 | 第85-89页 |
3.4.1.1 在国有事业单位和民营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平等统一的会计制度框架 | 第85-87页 |
3.4.1.2 专门制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 | 第87-88页 |
3.4.1.3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督体系 | 第88-89页 |
3.4.2 建立绩效为核心的会计控制系统 | 第89-91页 |
4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基础理论 | 第91-111页 |
4.1 绩效会计的本质 | 第91-98页 |
4.1.1 会计本质的理论追溯 | 第91-95页 |
4.1.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本质 | 第95-98页 |
4.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目标 | 第98-101页 |
4.2.1 会计目标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98-99页 |
4.2.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目标的定位 | 第99-101页 |
4.3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假设 | 第101-105页 |
4.3.1 会计假设的基本内涵 | 第101-102页 |
4.3.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假设的特殊性 | 第102-105页 |
4.3.2.1 会计假设内涵的新发展 | 第102-104页 |
4.3.2.2 增加设置“绩效关联”假设 | 第104-105页 |
4.4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对象 | 第105-108页 |
4.5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实现模式 | 第108-111页 |
5 非营利组织绩效财务会计系统设计 | 第111-154页 |
5.1 绩效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体系 | 第111-131页 |
5.1.1 财务报告的目标 | 第111-112页 |
5.1.2 绩效会计的财务报告体系 | 第112-127页 |
5.1.2.1 运营绩效表 | 第112-124页 |
5.1.2.2 资源存量绩效表 | 第124-126页 |
5.1.2.3 绩效指标分析表 | 第126-127页 |
5.1.3 绩效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第127-131页 |
5.2 绩效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相互关系 | 第131-139页 |
5.2.1 绩效会计要素的生成 | 第131-133页 |
5.2.2 会计要素的定义 | 第133-138页 |
5.2.3 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 | 第138-139页 |
5.3 绩效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 第139-145页 |
5.3.1 绩效会计要素的确认 | 第140-143页 |
5.3.1.1 确认基础的选择 | 第140-142页 |
5.3.1.2 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 | 第142-143页 |
5.3.2 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计量 | 第143-145页 |
5.4 绩效财务会计核算程序和应用 | 第145-152页 |
5.4.1 绩效会计的核算程序 | 第145-146页 |
5.4.2 绩效财务会计的应用 | 第146-152页 |
5.5 非营利组织绩效财务会计系统的评价 | 第152-154页 |
5.5.1 非营利组织绩效财务会计的优点 | 第152-153页 |
5.5.2 非营利组织绩效财务会计信息与评价控制组织绩效信息需求上的差异 | 第153-154页 |
6 研究结论和局限 | 第154-1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54-155页 |
6.2 有待展开研究的课题 | 第155-158页 |
6.2.1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会计与营利性组织绩效管理会计的契合性 | 第155-156页 |
6.2.2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会计的特殊性 | 第156-158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