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词 | 第17-18页 |
附表索引 | 第1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5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7-45页 |
1.3.1 国外商务外语(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 第27-35页 |
1.3.2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 第35-45页 |
1.4 研究问题、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45-52页 |
1.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1.4.3 基本框架 | 第48-52页 |
第2章 晚清官办英语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52-79页 |
2.1 同文三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的嚆矢 | 第52-62页 |
2.1.1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 第53-55页 |
2.1.2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 | 第55-58页 |
2.1.3 同文三馆的商务英语课程 | 第58-60页 |
2.1.4 同文三馆的商务语言翻译实践 | 第60-62页 |
2.2 湖北方言商务学堂与自强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62-67页 |
2.2.1 最早的官办外语商贸学校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 第62-64页 |
2.2.2 寓商务知识于英语教学的湖北自强学堂 | 第64-67页 |
2.3 清末学制改革时期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67-77页 |
2.3.1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雏形的逐渐形成 | 第67-68页 |
2.3.2 清末日趋式微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68-71页 |
2.3.3 清末学制改革对民国时期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 第71-7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3章 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79-94页 |
3.1 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发轫 | 第80-81页 |
3.2 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 | 第81-84页 |
3.3 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 | 第84-87页 |
3.4 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肇始 | 第87-9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4章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 | 第94-116页 |
4.1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 第95-107页 |
4.1.1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 第95-96页 |
4.1.2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内驱力 | 第96-98页 |
4.1.3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外推力 | 第98-104页 |
4.1.4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直接动因 | 第104-107页 |
4.2 晚清民间英语培训班和夜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 第107-113页 |
4.2.1 兼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 第107-110页 |
4.2.2 专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 第110-111页 |
4.2.3 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 | 第111-11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5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法、教育规划 | 第116-137页 |
5.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属性 | 第116-124页 |
5.1.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性属性 | 第116-120页 |
5.1.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属性 | 第120-124页 |
5.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法 | 第124-129页 |
5.2.1 语法翻译法 | 第124-126页 |
5.2.2 内容教学法 | 第126-127页 |
5.2.3 古安系列教学法 | 第127-129页 |
5.2.4 洋泾浜英语教学法 | 第129页 |
5.3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 第129-135页 |
5.3.1 外语教育规划 | 第130页 |
5.3.2 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 第130-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6章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 | 第137-161页 |
6.1 中国洋泾浜英语与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 | 第138-147页 |
6.1.1 从辞书释义和词源看 | 第138-143页 |
6.1.2 从 CPE 的形成和用途看 | 第143-144页 |
6.1.3 从 CPE 的教学和读本内容看 | 第144-145页 |
6.1.4 从 CPE 使用者的职业看 | 第145-147页 |
6.2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兴起与演变 | 第147-153页 |
6.2.1 最早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第148页 |
6.2.2 广州贸易制度时期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第148-151页 |
6.2.3 条约制度时期主要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第151-152页 |
6.2.4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衰落 | 第152-153页 |
6.3 我国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 | 第153-155页 |
6.4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文化涵义 | 第155-159页 |
6.4.1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涵义 | 第155-157页 |
6.4.2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文化涵义 | 第157-1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7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 第161-234页 |
7.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总体概况 | 第167-178页 |
7.1.1 启蒙期以汉字注音的商务英语词汇会话集 | 第167-175页 |
7.1.2 初步发展期的晚清商务英语写作及会话教材 | 第175-178页 |
7.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 | 第178-197页 |
7.2.1 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演进 | 第178-183页 |
7.2.2 从“词汇型”转向“句子型” | 第183-186页 |
7.2.3 从“中国洋泾浜英语”转向标准英语 | 第186-187页 |
7.2.4 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 | 第187-194页 |
7.2.5 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 | 第194-197页 |
7.3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 | 第197-211页 |
7.3.1 多样化的商务内容 | 第198-202页 |
7.3.2 较强的商务实用性和针对性 | 第202-204页 |
7.3.3 明显的“自学式教材”设计 | 第204-206页 |
7.3.4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 | 第206-209页 |
7.3.5 高水平的作者群 | 第209-211页 |
7.4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依据与体例 | 第211-232页 |
7.4.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依据 | 第211-213页 |
7.4.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 第213-217页 |
7.4.3 晚清商务英语词汇集的义类编纂法 | 第217-220页 |
7.4.4 晚清商务英语会话教材的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 | 第220-225页 |
7.4.5 晚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文选型类聚编写法 | 第225-23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32-234页 |
结论 | 第234-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67页 |
致谢 | 第267-269页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 第269-271页 |
附录 B 晚清(准)商务英语教材书影经眼录 | 第271-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