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和性质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前言第15-16页
    1.2 微乳液第16-21页
        1.2.1 微乳液的性质第16页
        1.2.2 微乳液的分类第16-17页
        1.2.3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第17-20页
        1.2.4 微乳液的应用第20-21页
    1.3 离子液体第21-23页
        1.3.1 离子液体的性质第21-22页
        1.3.2 离子液体的分类第22页
        1.3.3 离子液体的应用第22-23页
    1.4 离子液体参与的微乳液第23-36页
        1.4.1 离子液体取代水第24-31页
            1.4.1.1 相行为与结构研究第24-28页
            1.4.1.2 极性研究第28-29页
            1.4.1.3 增溶性研究第29-31页
            1.4.1.4 其他研究第31页
        1.4.2 离子液体取代油第31-33页
        1.4.3 离子液体作为表面活性剂第33-35页
        1.4.4 离子液体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第35-36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36-39页
第二章 以离子液体为极性相的微乳液性质研究第39-79页
    2.1 前言第39-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3页
        2.2.1 实验试剂第40-41页
        2.2.2 实验仪器第41页
        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41-43页
            2.2.3.1 离子液体增溶量测定第41-42页
            2.2.3.2 微乳液相行为及微观区域划分第42页
            2.2.3.3 微乳液粒径测定第42页
            2.2.3.4 微乳液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第42页
            2.2.3.5 微乳液渗透电导测定第42-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77页
        2.3.1 离子液体在微乳液中的增溶量第43-45页
        2.3.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相行为和微观区域第45-50页
        2.3.3 IL/O微乳液的粒径第50-52页
        2.3.4 IL/O微乳液的微环境第52-60页
            2.3.4.1 甲基橙为探针第53-58页
            2.3.4.2 亚甲基蓝为探针第58-60页
        2.3.5 IL/O微乳液增溶生物分子和金属盐第60-66页
            2.3.5.1 增溶生物分子第60-62页
            2.3.5.2 增溶金属盐第62-66页
        2.3.6 IL/O微乳液的渗透电导行为第66-77页
            2.3.6.1 温度渗透第67-74页
            2.3.6.2 体积渗透第74-77页
    2.4 小结第77-79页
第三章 以离子液体和极性溶剂为极性相的微乳液性质研究第79-105页
    3.1 前言第79-80页
    3.2 实验部分第80-81页
        3.2.1 实验试剂第80页
        3.2.2 实验仪器第80页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80-81页
            3.2.3.1 以离子液体与极性溶剂为极性相的相图测定第80-81页
            3.2.3.2 bmimCl+极性溶剂/TX-100/环己烷微乳液的微观区域划分第81页
            3.2.3.3 微乳液粒径测定第81页
            3.2.3.4 微乳液红外光谱测定第81页
            3.2.3.5 微乳液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第8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1-103页
        3.3.1 以离子液体与极性溶剂为极性相的相图第81-84页
        3.3.2 bmimCl+极性溶剂/TX-100/环己烷微乳液的相行为和微观区域第84-88页
        3.3.3 以bmimCl+极性溶剂为极性内相的微乳液粒径第88-90页
        3.3.4 以bmimCl+FA为极性内相的微乳液红外光谱第90-91页
        3.3.5 bmimCl+极性溶剂为极性内相的微乳液微环境第91-99页
            3.3.5.1 甲基橙为探针第91-97页
            3.3.5.2 亚甲基蓝为探针第97-99页
        3.3.6 微乳液增溶生物分子和金属盐第99-103页
            3.3.6.1 增溶生物分子第99-100页
            3.3.6.2 增溶金属盐第100-103页
    3.4 小结第103-105页
第四章 离子液体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水微乳液性质的影响第105-121页
    4.1 前言第105页
    4.2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4.2.1 实验试剂第105-106页
        4.2.2 实验仪器第106页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106-107页
            4.2.3.1 微乳液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第106页
            4.2.3.2 微乳液电导率测定第106页
            4.2.3.3 微乳液粘度测定第106-107页
            4.2.3.4 微乳液粒径测定第10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8页
        4.3.1 微乳液体系选择第107-108页
        4.3.2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极性的影响第108-113页
        4.3.3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电导性质的影响第113-115页
        4 3.4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粘度的影响第115-117页
        4.3.5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粒径的影响第117-118页
    4.4 小结第118-121页
第五章 离子液体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水微乳液性质的影响第121-147页
    5.1 前言第121页
    5.2 实验部分第121-123页
        5.2.1 实验试剂第121-122页
        5.2.2 实验仪器第122页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122-123页
            5.2.3.1 微乳液温度渗透实验第122页
            5.2.3.2 微乳液体积渗透实验第122-123页
            5.2.3.3 微乳液增溶水量实验第123页
            5.2.3.4 微乳液粘度实验第123页
            5.2.3.5 微乳液粒径实验第12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3-145页
        5.3.1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温度渗透的影响第123-133页
            5.3.1.1 微乳液体系选择及渗透温度的求法第123-125页
            5.3.1.2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第125-127页
            5.3.1.3 离子液体阳离子链长的影响第127-130页
            5.3.1.4 离子液体阳离子取代数的影响第130-131页
            5.3.1.5 离子液体阳离子末端的影响第131页
            5.3.1.6 离子液体阴离子的影响第131-133页
        5.3.2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粘度的影响第133-135页
        5.3.3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粒径的影响第135-137页
        5.3.4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体积渗透的影响第137-144页
        5.3.5 离子液体对微乳液增溶水量的影响第144-145页
    5.4 小结第145-14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47-151页
    6.1 结论第147-149页
    6.2 展望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系统动力学解析建模及模糊不确定性最优鲁棒控制理论研究
下一篇:陕西省商南县—山阳县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钒矿田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