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7页 |
1.2 污水生物脱氮工艺概述 | 第17-22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7-18页 |
1.2.2 非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8页 |
1.2.3 生活污水典型生物脱氮工艺 | 第18-22页 |
1.3 曝气生物滤池概述 | 第22-31页 |
1.3.1 曝气生物滤池产生和发展 | 第22-23页 |
1.3.2 曝气生物滤池原理、运行方式及特点 | 第23-25页 |
1.3.3 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范畴与研究状况 | 第25-31页 |
1.4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概述 | 第31-34页 |
1.4.1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应用 | 第31-32页 |
1.4.2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的预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1.4.3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34-35页 |
1.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4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37页 |
2.2 实验场地及装置 | 第37-40页 |
2.2.1 水解沉淀—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小试装置 | 第37-39页 |
2.2.2 CN池和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并联运行试验装置 | 第39-40页 |
2.3 实验用水和滤料 | 第40-41页 |
2.4 分析项目和方法 | 第41-44页 |
2.4.1 水质测试方法及所用主要仪器 | 第41页 |
2.4.2 微生物量和活性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第3章 水解沉淀池预处理城市污水效能 | 第44-67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水解沉淀池启动及处理效能 | 第44-48页 |
3.2.1 水解沉淀池的启动 | 第44-45页 |
3.2.2 稳定运行期内水解沉淀池对SS的处理效能 | 第45-46页 |
3.2.3 稳定运行期内水解沉淀池对COD的去除效能 | 第46-47页 |
3.2.4 稳定运行期内水解沉淀池对氮化合物的去除效能 | 第47-48页 |
3.3 主要污染物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48-51页 |
3.3.1 悬浮污泥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3.3.2 氮化合物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3.3.3 COD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3.4 水解沉淀池预处理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51-57页 |
3.4.1 表面负荷对水解沉淀池效能影响 | 第51-53页 |
3.4.2 悬浮污泥层高度对水解沉淀池效能影响 | 第53-56页 |
3.4.3 水温对水解沉淀池效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水解沉淀池对主要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57-61页 |
3.5.1 水解沉淀池悬浮污泥对NH_4~+-N的去除机理分析 | 第58-60页 |
3.5.2 水解沉淀池对COD去除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3.6 水解沉淀池与普通沉淀池预处理效能对比 | 第61-66页 |
3.6.1 对污水SS的处理效果对比 | 第62-63页 |
3.6.2 对污水可生化性和水解程度的影响对比 | 第63-65页 |
3.6.3 对后续反硝化生物滤池反硝化效能影响对比 | 第65-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效能 | 第67-87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DN池的启动及处理效能 | 第67-71页 |
4.2.1 DN池的启动 | 第67-68页 |
4.2.2 稳定运行期内DN池对COD的处理效能 | 第68-70页 |
4.2.3 稳定运行期内DN池对氮化合物的处理效能 | 第70-71页 |
4.2.4 稳定运行期内DN池对SS的处理效能 | 第71页 |
4.3 主要污染物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71-75页 |
4.3.1 COD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71-72页 |
4.3.2 DO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72-73页 |
4.3.3 氮化合物形态及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73-75页 |
4.3.4 SS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75页 |
4.4 DN池反硝化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75-82页 |
4.4.1 水温对DN池效能影响 | 第75-77页 |
4.4.2 COD/NO_3~-N对DN池效能影响 | 第77-79页 |
4.4.3 水力负荷对DN池效能影响 | 第79-80页 |
4.4.4 回流比对DN池效能影响 | 第80-82页 |
4.5 工艺流程改变对DN池反硝化效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4.6 DN池内氮化合物形态转化途径 | 第83-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碳化硝化曝气生物滤池效能及强化硝化作用 | 第87-110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CN池的启动及处理效能 | 第87-90页 |
5.2.1 CN池的启动 | 第87-88页 |
5.2.2 稳定运行期内CN池对COD的处理效能 | 第88-89页 |
5.2.3 稳定运行期内CN池对NH_4~+-N的处理效能 | 第89-90页 |
5.2.4 稳定运行期内CN池对SS的处理效能 | 第90页 |
5.3 CN池运行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90-99页 |
5.3.1 水温对CN池效能影响 | 第90-93页 |
5.3.2 污染物负荷对CN池效能影响 | 第93-95页 |
5.3.3 水力负荷对CN池效能影响 | 第95-97页 |
5.3.4 曝气量对CN池效能影响 | 第97-99页 |
5.4 主要污染物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99-102页 |
5.4.1 COD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99-100页 |
5.4.2 NH_4~+-N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100-101页 |
5.4.3 SS浓度沿高程变化规律 | 第101-102页 |
5.5 提高CN池硝化作用效能研究 | 第102-108页 |
5.5.1 空间竞争理论 | 第103-104页 |
5.5.2 SBAF池的启动和稳定运行 | 第104-105页 |
5.5.3 CN池和SBAF池硝化菌群定殖能力对比研究 | 第105-107页 |
5.5.4 COD与NH_4~+-N比值对硝化菌群定殖能力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生物膜分析及动力学模型 | 第110-132页 |
6.1 引言 | 第110页 |
6.2 CN池生物膜和群落分析 | 第110-118页 |
6.2.1 CN池微生物特征 | 第110-111页 |
6.2.2 CN池生物膜量和活性变化 | 第111-114页 |
6.2.3 CN池和SBAF池优势微生物群落对比 | 第114-118页 |
6.3 DN池生物膜分析 | 第118-120页 |
6.3.1 DN池微生物特征 | 第118页 |
6.3.2 DN池生物膜量和活性变化 | 第118-120页 |
6.4 底物去除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20-128页 |
6.4.1 CN池污染物去除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21-126页 |
6.4.2 DN池双底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26-128页 |
6.5 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拟合 | 第128-130页 |
6.5.1 氨氮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 第128-129页 |
6.5.2 反硝化过程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 第129-13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7-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