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秦岭北坡环境特点及依托工程概况 | 第16-22页 |
2.1 地形地貌概况 | 第16-17页 |
2.2 河流水文状况 | 第17-18页 |
2.3 气候状况 | 第18-19页 |
2.4 G108 工程概况 | 第19-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依托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 第22-41页 |
3.1 公路自然灾害的含义及类型划分 | 第22-24页 |
3.1.1 公路自然灾害的含义 | 第22-23页 |
3.1.2 地质灾害的特征 | 第23-24页 |
3.2 崩塌类地质灾害 | 第24-30页 |
3.2.1 崩塌的类型划分 | 第25-26页 |
3.2.2 崩塌的特点 | 第26-30页 |
3.3 滑坡类地质灾害 | 第30-37页 |
3.3.1 滑坡的类型划分 | 第30-31页 |
3.3.2 滑坡的特点 | 第31-37页 |
3.4 泥石流地质灾害 | 第37-40页 |
3.4.1 泥石流的类型划分 | 第37-38页 |
3.4.2 泥石流的特点 | 第38-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秦岭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41-57页 |
4.1 山区地质灾害多发段的改线措施 | 第41-43页 |
4.1.1 山区公路改线原则 | 第41页 |
4.1.2 改线段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 第41-43页 |
4.2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和抢险措施 | 第43-46页 |
4.2.1 崩塌类地质灾害监测和抢险措施 | 第43-44页 |
4.2.2 滑坡类地质灾害监测和抢险措施 | 第44-45页 |
4.2.3 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和抢险措施 | 第45-46页 |
4.3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 第46-56页 |
4.3.1 崩塌类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 第46-49页 |
4.3.2 滑坡类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 第49-53页 |
4.3.3 泥石流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措施 | 第53-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秦岭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 第57-66页 |
5.1 法律法规 | 第57-58页 |
5.2 灾害管理体制 | 第58-60页 |
5.2.1 灾害管理体制的内容 | 第58页 |
5.2.2 灾害管理体制的应用 | 第58-60页 |
5.3 地质灾害管理方法 | 第60-64页 |
5.3.1 地质灾害调查 | 第60-61页 |
5.3.2 地质灾害评价 | 第61-62页 |
5.3.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 第62-63页 |
5.3.4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 | 第63页 |
5.3.5 灾后重建 | 第63-64页 |
5.4 灾害管理体制工作重点 | 第64-65页 |
5.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工程实例 | 第66-76页 |
6.1 K1414 + 200~K 1414 + 400 (崩塌) | 第66-70页 |
6.2 K1428 + 800~K 1428 + 950(滑坡) | 第70-74页 |
6.3 K1429+500~580(泥石流) | 第74-76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