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
目录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6页 |
第一节 回到情境: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理论视角:“信息--系统”情境的新转向 | 第12-27页 |
一、理论视角:作为社会交往场景的“信息-系统” | 第12-15页 |
二、符号互动论与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 第15-18页 |
三、核心概念阐释 | 第18-20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27-40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7-29页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29-3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0-40页 |
引文注释 | 第40-46页 |
第二章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博客舞台 | 第46-111页 |
第一节 集体“在场”的注意力舞台 | 第47-67页 |
一、国内微博客发展:从独立到商业垄断 | 第47-49页 |
二、国内微博客产品形态的异化 | 第49-55页 |
三、现实生活舞台:新型移动受众与智能手机道具 | 第55-67页 |
第二节 虚拟舞台的嬗变:“另类新闻型”社交媒体 | 第67-84页 |
一、新闻格局在微博客中的移植 | 第69-75页 |
二、微博客内容运营策略 | 第75-77页 |
三、影响国内微博客平台内容运营的能动主体 | 第77-84页 |
第三节 连接虚拟与真实地点的LBS技术 | 第84-91页 |
一、LBS与移动社交的技术融合 | 第84-87页 |
二、技术与城市文化特征的结合 | 第87-91页 |
第四节 整体舞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 第91-105页 |
一、 “集体在场”的注意力舞台 | 第91-93页 |
二、虚拟戏剧的实现 | 第93-98页 |
三、个体的理想化展演 | 第98-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引文注释 | 第107-111页 |
第三章 个体的自我突破:微博客表演者的动力学 | 第111-150页 |
第一节 互动仪式的注意力机制 | 第111-118页 |
一、互动仪式理论的适用性与挑战 | 第111-114页 |
二、个体“超出自我”的动因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从线下到线上的个体互动 | 第118-132页 |
一、线下互动:家庭的代际互动 | 第118-123页 |
二、个体进入集体的个案:工作群组的互动 | 第123-125页 |
三、过度的表演者与退缩的表演者 | 第125-132页 |
第三节 关注焦点个案:共同情感的汇聚 | 第132-147页 |
一、焦点进行时:“感动中国人物”樊蒙母子 | 第134-140页 |
二、意外的表演者:扬州中学生留条事件车主 | 第140-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引文注释 | 第148-150页 |
第四章 微博客的挪用:污名群体的亮相 | 第150-192页 |
第一节 “橱柜”中的污名者 | 第151-159页 |
一、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挤压 | 第151-152页 |
二、“柜中人”的自我呈现策略 | 第152-159页 |
第二节 隐匿的污名:LGBT群体的暗匣 | 第159-172页 |
一、蒙受污名个体的新媒介中介仪式互动 | 第161-166页 |
二、沉默:被挑战的家庭互动机制 | 第166-168页 |
三、内群体的集会 | 第168-170页 |
四、对地缘交往对象的选择策略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污名的群体展演:出柜者的发声 | 第172-183页 |
一、女权的发声:上海地铁行为艺术与@想起的花开 | 第173-175页 |
二、LGBT社区建设:@李刚和亮亮 | 第175-178页 |
三、性工作者的发声 | 第178-183页 |
第四节 可见的污名:残障人士的会客厅 | 第183-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引文注释 | 第190-192页 |
第五章 地位群体的互动 | 第192-219页 |
第一节 地位群体的历史转向 | 第192-194页 |
一、转向:互动仪式带来的微观情境界限 | 第192-193页 |
二、群体间互动的“角色”参考框架 | 第193-194页 |
第二节 微博客扮演与交往诉求 | 第194-204页 |
一、以向上流动为目的的弱连接社交 | 第194-198页 |
二、自我矮化的诉求 | 第198-200页 |
三、培育型(向下的)资源拓展 | 第200-204页 |
第三节 隐匿的话语主干线 | 第204-216页 |
一、新闻从业者的群组互动 | 第205-211页 |
二、公共知识分子 | 第211-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17页 |
引文注释 | 第217-219页 |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个体交往与展望 | 第219-230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个体化路径 | 第219-225页 |
一、网络文化场景 | 第220-221页 |
二、对微博客中介的社会交往场景和机制的多维度深描 | 第221-224页 |
三、理论对话与修补 | 第224-225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25-229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225-226页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226-229页 |
引文注释 | 第229-230页 |
附录 | 第230-241页 |
附录一:线下面对面深访列表 | 第230-232页 |
附录二:线上访谈列表 | 第232-233页 |
附录三:微博客使用者半结构访谈提纲 | 第233-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54页 |
后记 | 第254-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