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前言 | 第12-15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 一、挤出滚圆法制备布洛芬缓释胶囊 | 第15-29页 |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5-20页 |
| 1.1.1 仪器与试药 | 第15页 |
| 1.1.2 挤出机和滚圆机 | 第15-17页 |
| 1.1.3 处方与微丸的制备过程 | 第17页 |
| 1.1.4 微丸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1.1.5 处方筛选 | 第18页 |
| 1.1.6 工艺因素对微丸影响的单因素考察实验 | 第18-20页 |
| 1.1.7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20页 |
| 1.2 结果 | 第20-27页 |
| 1.2.1 处方筛选 | 第20-22页 |
| 1.2.2 工艺因素对微丸影响的单因素考察实验 | 第22-27页 |
| 1.3 讨论 | 第27-28页 |
| 1.4 小结 | 第28-29页 |
| 二、离心造粒法制备布洛芬缓释胶囊 | 第29-39页 |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9-32页 |
| 2.1.1 仪器与试药 | 第29-30页 |
| 2.1.2 离心造粒法的原理 | 第30页 |
| 2.1.3 微丸的评价方法 | 第30页 |
| 2.1.4 布洛芬缓释微丸处方的筛选 | 第30-31页 |
| 2.1.5 布洛芬缓释微丸制备的工艺因素考察 | 第31-32页 |
| 2.1.6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32页 |
| 2.2 结果 | 第32-37页 |
| 2.2.1 布洛芬缓释微丸处方的筛选 | 第32-33页 |
| 2.2.2 布洛芬缓释微丸制备的工艺因素考察 | 第33-36页 |
| 2.2.3 处方及工艺确定 | 第36页 |
| 2.2.4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36-37页 |
| 2.3 讨论 | 第37-38页 |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 三、流化床法制备布洛芬缓释胶囊 | 第39-50页 |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39-43页 |
| 3.1.1 仪器与试药 | 第39-40页 |
| 3.1.2 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第40-41页 |
| 3.1.3 处方筛选 | 第41-43页 |
| 3.1.4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43页 |
| 3.2 结果 | 第43-48页 |
| 3.2.1 处方筛选 | 第43-47页 |
| 3.2.2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47-48页 |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 四、释放度和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与释药机制探讨 | 第50-68页 |
| 4.1 对象和方法 | 第50-54页 |
| 4.1.1 仪器与试药 | 第50页 |
| 4.1.2 布洛芬缓释胶囊释放度的研究 | 第50-53页 |
| 4.1.3 布洛芬缓释胶囊含量测定的研究 | 第53页 |
| 4.1.4 体外释放度的比较及释药机制的研究 | 第53-54页 |
| 4.2 结果 | 第54-66页 |
| 4.2.1 布洛芬缓释胶囊释放度的研究 | 第54-61页 |
| 4.2.2 布洛芬缓释胶囊含量测定的研究 | 第61-63页 |
| 4.2.3 体外释放度的比较及释药机制的研究 | 第63-66页 |
| 4.3 讨论 | 第66-67页 |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 全文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 综述 布洛芬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73-91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