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前言 | 第14页 |
2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分布 | 第14-15页 |
3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4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 | 第16-18页 |
4.1 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 第16-17页 |
4.2 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 第17页 |
4.3 黄曲霉毒素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4.4 黄曲霉毒素的生殖毒性 | 第18页 |
4.5 其他毒性作用 | 第18页 |
5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5.1 物理脱毒方法 | 第18-20页 |
5.1.1 加热处理法 | 第18-19页 |
5.1.2 湿磨法 | 第19页 |
5.1.3 溶剂萃取法 | 第19页 |
5.1.4 辐射法 | 第19页 |
5.1.5 吸附法 | 第19-20页 |
5.2 化学法 | 第20-21页 |
5.2.1 碱处理法 | 第20页 |
5.2.2 氧化处理法 | 第20-21页 |
5.3 生物学方法 | 第21-22页 |
5.3.1 微生物的吸附脱毒 | 第21页 |
5.3.2 微生物降解脱毒 | 第21-22页 |
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6.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3 培养基配制 | 第25页 |
1.4 取样来源 | 第25-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33页 |
2.1 AFB_1降解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26-27页 |
2.1.1 AFB_1降解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26页 |
2.1.2 降解AFB_1纯品的菌株复筛 | 第26页 |
2.1.3 降解霉玉米中AFB_1菌株的复筛 | 第26-27页 |
2.1.4 绘制降解菌株生长曲线 | 第27页 |
2.2 降解菌株鉴定 | 第27-29页 |
2.2.1 菌落和细胞形态观察 | 第27页 |
2.2.2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 第27页 |
2.2.3 16SrDNA鉴定 | 第27-29页 |
2.3 菌株对AFB_1的降解物质研究 | 第29-30页 |
2.3.1 降解AFB_1主要物质确定 | 第29页 |
2.3.2 热处理及去蛋白处理对胞外液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29页 |
2.3.3 降解酶的提取 | 第29-30页 |
2.4 不同环境条件对菌株胞外液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降解菌株的饲用安全性研究 | 第31-32页 |
2.5.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31页 |
2.5.2 饲养管理 | 第31页 |
2.5.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1-32页 |
2.5.3.1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1页 |
2.5.3.2 生长性能的测定 | 第31-32页 |
2.5.3.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2页 |
2.5.3.4 盲肠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32页 |
2.6 菌株体内降解AFB_1有效性研究 | 第32-33页 |
2.6.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32页 |
2.6.2 饲养管理 | 第32页 |
2.6.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2-33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1 AFB_1降解菌株分离筛选结果 | 第34-36页 |
2 降解菌株鉴定结果 | 第36-39页 |
2.1 降解菌株菌落和细胞形态 | 第36页 |
2.2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2.3 16SrDNA鉴定结果 | 第37-39页 |
3 菌株对AFB_1的降解物质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4 不同环境条件对菌株胞外液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1-44页 |
4.1 不同降解时间对菌株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不同发酵时间对菌株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2页 |
4.3 不同起始pH值对菌株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不同反应温度对菌株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3页 |
4.5 降解物质含量对菌株降解AFB_1的影响 | 第43-44页 |
5 降解菌株对雏鸭饲用安全性结果 | 第44-49页 |
5.1 降解菌株对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1 平均日采食量 | 第44页 |
5.1.2 平均日增重 | 第44-45页 |
5.1.3 料重比 | 第45页 |
5.2 降解菌株对雏鸭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降解菌株对肉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 第47-49页 |
6 菌株体内降解AFB_1有效性研究结果 | 第49-54页 |
6.1 降解菌株对AFB_1暴露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6.1.1 平均日采食量 | 第49页 |
6.1.2 平均日增重 | 第49页 |
6.1.3 料重比 | 第49-50页 |
6.2 降解菌株对AFB_1暴露雏鸭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6.3 降解菌株对AFB_1暴露雏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51-52页 |
6.4 降解菌株对AFB_1暴露雏鸭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 第52-5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4-61页 |
1 AFB_1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 | 第54页 |
2 关于AFB_1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54-55页 |
3 芬氏纤维微菌对AFB_1的主要降解物质 | 第55-56页 |
4 芬氏纤维微菌降解AFB_1的适宜条件 | 第56-58页 |
5 芬氏纤维微菌的饲用安全性评价 | 第58-59页 |
6 芬氏纤维微菌体内降解有效性评价 | 第59-61页 |
第五部分 小结 | 第61-62页 |
1 结论 | 第61页 |
2 问题与创新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