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26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2.1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 | 第15-16页 |
1.2.2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 第16页 |
1.2.3 布鲁氏菌结构 | 第16-19页 |
1.2.4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 第19-20页 |
1.2.5 布鲁氏菌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6 牛结核病流行现状 | 第22页 |
1.2.7 牛结核病主要诊断方法 | 第22-23页 |
1.2.8 SPG分子结构及与IgG的结合特性 | 第23-24页 |
1.2.9 SPG的应用 | 第24页 |
1.2.10 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 | 第24-25页 |
1.2.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 | 第2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1页 |
2.1 材料 | 第26-28页 |
2.1.1 菌种及质粒 | 第26-27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1.3 主要药品 | 第27-28页 |
2.2 方法 | 第28-41页 |
2.2.1 P17、Omp25、bp26基因的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第28-29页 |
2.2.2 重组质粒pET-30a-p17,pET-30a-Omp25,pET-30a-bp26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3 重组蛋白p17、Omp25、bp26的表达、鉴定和纯化 | 第31-32页 |
2.2.4 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P17、Omp25、bp26免疫原性 | 第32-34页 |
2.2.5 p17、Omp25、bp26重组蛋白的ELISA活性分析 | 第34页 |
2.2.6 重组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基因的设计 | 第34-35页 |
2.2.7 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基因的克隆 | 第35-37页 |
2.2.8 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37-38页 |
2.2.9 胶体金-SPG-(C3)_4(D)_3(Cys)_2复合物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10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11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效果评价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9页 |
3.1 重组蛋白P17、OMP25及BP26的表达及鉴定 | 第41-49页 |
3.1.1 P17、OMP25及BP26扛原表位的预测结果 | 第41-43页 |
3.1.2 p17、Omp25、bp26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43-44页 |
3.1.3 重组蛋白p17、Omp25、bp26的表达 | 第44-47页 |
3.1.4 重组蛋白p17、Omp25、bp26反应原性分析 | 第47-49页 |
3.2 重组蛋白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的表达及鉴定 | 第49-54页 |
3.2.1 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3.2.2 重组蛋白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的表达 | 第50-52页 |
3.2.3 Western blot分析SPG-(C3)_4(D)_3,SPG-(C3)_4(D)_3(Cys)_2 | 第52页 |
3.2.4 SPG-(C3)_4(D)_3在牛结核抗体检测胶体金试纸条中的初步应用 | 第52-54页 |
3.3 牛结核/布病抗体双重检测试纸条 | 第54-59页 |
3.3.1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 第54-55页 |
3.3.2 胶体金试纸条初步应用 | 第55-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4.1 布鲁氏菌特异性检测抗原的选择 | 第59页 |
4.2 重组SPG蛋白IGG结合区的多拷贝表达 | 第59-60页 |
4.3 牛结核/布病双重抗体检测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效果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