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技能操作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石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概述 | 第14-20页 |
2.1 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 第14-15页 |
2.1.1 阶段效应规律 | 第14页 |
2.1.2 梯次成长规律 | 第14-15页 |
2.1.3 内因成长规律 | 第15页 |
2.2 石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型 | 第15-18页 |
2.2.1 胜任能力模型 | 第15-16页 |
2.2.2 “N+Y”高技能人才能力评价模型 | 第16-17页 |
2.2.3 “三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第17-18页 |
2.3 石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原油田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3.1 人力资源现状 | 第20-21页 |
3.1.1 油田基本情况 | 第20页 |
3.1.2 人力资源现状 | 第20-21页 |
3.1.3 技能人才现状 | 第21页 |
3.2 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 第21-22页 |
3.2.1 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3.2.2 制度建设 | 第22页 |
3.2.3 资源保障 | 第22页 |
3.3 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成因 | 第22-24页 |
3.3.1 技能人才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3.3.2 技能人才问题成因 | 第23-24页 |
第4章 中原油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第24-38页 |
4.1 构建能力模型 | 第24-26页 |
4.1.1 构建目的 | 第24-26页 |
4.1.2 模型结构 | 第26页 |
4.1.3 模型内容 | 第26页 |
4.2 制定培养标准 | 第26-31页 |
4.2.1 按工种培养 | 第26-29页 |
4.2.2 按岗位培养 | 第29页 |
4.2.3 按等级培养 | 第29-31页 |
4.3 开发培养内容 | 第31-34页 |
4.3.1 技能培训 | 第31-32页 |
4.3.2 技能鉴定 | 第32-33页 |
4.3.3 竞赛交流 | 第33-34页 |
4.4 确定培养层级 | 第34-36页 |
4.4.1 初级技能人才 | 第34页 |
4.4.2 中级技能人才 | 第34-35页 |
4.4.3 高级技能人才 | 第35页 |
4.4.4 拔尖技能人才 | 第35-36页 |
4.5 明确培养方向 | 第36-38页 |
4.5.1 “N”通道 | 第36-37页 |
4.5.2 “N+Y”通道 | 第37页 |
4.5.3 “N+Y+Z”通道 | 第37-38页 |
第5章 中原油田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 第38-43页 |
5.1 培训管理 | 第38-39页 |
5.1.1 强化组织 | 第38页 |
5.1.2 优化模式 | 第38页 |
5.1.3 细化内容 | 第38-39页 |
5.2 劳动管理 | 第39-40页 |
5.2.1 持证上岗 | 第39页 |
5.2.2 动态管理 | 第39-40页 |
5.2.3 优化结构 | 第40页 |
5.3 薪酬管理 | 第40-41页 |
5.3.1 薪酬激励 | 第40页 |
5.3.2 绩效考核 | 第40-41页 |
5.3.3 特人特薪 | 第41页 |
5.4 文化管理 | 第41-43页 |
5.4.1 文化宣贯 | 第41页 |
5.4.2 文化认知 | 第41-42页 |
5.4.3 文化特色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