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开发思路 | 第24-37页 |
2.1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1.1 绝对优势与相对比较优势 | 第24-25页 |
2.1.2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陷阱 | 第25-26页 |
2.1.3 动态比较优势与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第26-28页 |
2.2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比较优势的构成 | 第28-31页 |
2.2.1 比较优势的分类 | 第29页 |
2.2.2 比较优势的特征 | 第29-31页 |
2.3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 第31-37页 |
2.3.1 开发原则 | 第31-34页 |
2.3.2 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2.3.3 开发的产品类型 | 第35-37页 |
第3章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静态开发 | 第37-52页 |
3.1 基本要素的优势分析 | 第37-46页 |
3.1.1 区位地理条件 | 第37-38页 |
3.1.2 资源开发基础 | 第38-46页 |
3.2 依赖基本要素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3.2.1 资源开发浪费严重且深度不够 | 第46页 |
3.2.2 产品趋同产权不明且生态文化失衡 | 第46页 |
3.2.3 品牌形象欠缺整体性 | 第46-47页 |
3.3 突出核心产品的静态开发策略 | 第47-48页 |
3.3.1 建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 | 第47页 |
3.3.2 增强多样化的资源观赏性与娱乐性 | 第47-48页 |
3.3.3 构建统一形象标志的核心品牌群 | 第48页 |
3.4 产品区域划分与布局 | 第48-52页 |
第4章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动态开发 | 第52-62页 |
4.1 推进要素的机会分析 | 第52-56页 |
4.1.1 体制与政策 | 第52-53页 |
4.1.2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 | 第53-55页 |
4.1.3 市场与生态文化需求 | 第55-56页 |
4.2 培育推进要素应重视的问题 | 第56-58页 |
4.2.1 市场定位不准招致产品功能分散 | 第57页 |
4.2.2 产品附加值较低致使消费者满意度下降 | 第57页 |
4.2.3 缺乏创新导致产品体系不完整 | 第57-58页 |
4.3 整合关联产品的动态开发策略 | 第58-60页 |
4.3.1 以一体化服务为标准设计产品组合 | 第58页 |
4.3.2 以功能性为诉求加强产品空间协作性 | 第58-59页 |
4.3.3 以市场需求为载体健全产品体系 | 第59-60页 |
4.4 产品功能区分与定位 | 第60-62页 |
第5章 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后势开发 | 第62-71页 |
5.1 削弱要素的瓶颈分析 | 第62-66页 |
5.1.1 经济基础与文化观念 | 第62-65页 |
5.1.2 投资环境 | 第65-66页 |
5.2 转化削弱要素需预防的问题 | 第66-67页 |
5.2.1 科普宣传不到位 | 第66页 |
5.2.2 投资渠道单一 | 第66页 |
5.2.3 国际化产品区分度不高 | 第66-67页 |
5.3 提炼专项产品的后势开发策略 | 第67-71页 |
5.3.1 加强生态科普与民族文化宣传 | 第67页 |
5.3.2 充分利用多样合理的投资方式 | 第67-68页 |
5.3.3 重视求同存异的国际市场需求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