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二氧化硫污染和控制技术 | 第11-14页 |
1.1.1 我国的能源形势和减排压力 | 第11-13页 |
1.1.2 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技术介绍 | 第13-14页 |
1.2 镁渣的概述 | 第14-22页 |
1.2.1 镁渣的产生和危害 | 第14-17页 |
1.2.2 镁渣用于脱硫的研究 | 第17-22页 |
1.3 粉煤灰概述 | 第22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试验系统设计 | 第24-34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2 水合试验装置 | 第24-26页 |
2.2.1 可变温的水合反应器 | 第24-25页 |
2.2.2 水合系统示意图 | 第25-26页 |
2.3 脱硫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3.1 热重分析仪(TGA-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 | 第26页 |
2.3.2 脱硫系统示意图 | 第26-27页 |
2.4 分析仪器 | 第27-30页 |
2.4.1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第27-28页 |
2.4.2 X射线衍射仪(XRD-X ray diffraction) | 第28页 |
2.4.3 气体吸附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 | 第28-30页 |
2.4.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Thermal field emission SEM) | 第30页 |
2.5 试验方案 | 第30-33页 |
2.5.1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5.2 试验参数的设计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镁渣、粉煤灰及水合脱硫剂性能研究 | 第34-57页 |
3.1 镁渣和粉煤灰的性质 | 第34-39页 |
3.1.1 镁渣的粒径和化学成分 | 第34-36页 |
3.1.2 粉煤灰粒径和化学成分 | 第36-39页 |
3.2 水合及脱硫原理分析 | 第39-42页 |
3.2.1 水合原理分析 | 第39-40页 |
3.2.2 脱硫原理分析 | 第40-41页 |
3.2.3 脱硫剂钙转化率计算公式 | 第41-42页 |
3.3 不同脱硫温度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不同水合参数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1 不同灰钙配比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不同水合时间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不同水合温度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4 最佳水合参数 | 第46页 |
3.5 添加剂水合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6-55页 |
3.5.1 添加乙二酸水合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47-50页 |
3.5.2 添加氢氧化钠的水合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3.5.3 添加柠檬酸的水合对脱硫剂钙转化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3.5.4 典型脱硫剂性能的比较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水合反应及脱硫反应的微观机理研究 | 第57-68页 |
4.1 相关脱硫剂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57-62页 |
4.1.1 原始脱硫剂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积 | 第57-58页 |
4.1.2 水合反应对镁渣/粉煤灰孔隙分布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3 脱硫反应前后镁渣/粉煤灰水合脱硫剂孔隙分布的变化 | 第59-62页 |
4.2 相关脱硫剂的表观形貌研究 | 第62-66页 |
4.2.1 镁渣脱硫剂的扫描电镜图 | 第62页 |
4.2.2 粉煤灰的扫描电镜图 | 第62-63页 |
4.2.3 镁渣/粉煤灰水合脱硫剂的扫描电镜图 | 第63-64页 |
4.2.4 脱硫后物质的扫描电镜图 | 第64-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8-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