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大气颗粒物污染及其PM_(2.5)的概念 | 第13页 |
1.1.2 PM_(2.5)的污染特点和环境危害 | 第13-15页 |
1.1.3 PM_(2.5)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 PM_(2.5)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PM_(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毒理学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PM_(2.5)中水溶性阴阳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PM_(2.5)的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太原市PM_(2.5)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其他几个城市的对比分析 | 第22-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1 采样点概况 | 第22页 |
2.1.2 采样时间及周期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和材料 | 第22页 |
2.1.4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第22-23页 |
2.2 PM_(2.5)的质量浓度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 第23-28页 |
2.2.1 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 第23-25页 |
2.2.2 PM_(2.5)质量浓度的昼夜变化规律分析 | 第25-27页 |
2.2.3 PM_(2.5)质量浓度的日均浓度变化规律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PM_(2.5)水溶性阴阳离子的组成特征分析 | 第28-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主要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 第28页 |
3.1.2 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超声波提取 | 第28-29页 |
3.1.3 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3.1.3.1 色谱条件 | 第29页 |
3.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3.1.3.3 样品的测定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3.2.1 PM_(2.5)中阴离子浓度变化 | 第30页 |
3.2.2 NO_3~-和SO_4~(2-)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3 PM_(2.5)中阳离子浓度变化 | 第31-32页 |
3.2.4 离子平衡分析 | 第32-33页 |
3.2.5 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结合方式分析 | 第33-34页 |
3.2.6 PM_(2.5)中水溶性组分浓度的昼夜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4.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4.1.2 大气颗粒物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提取以及测定 | 第36-37页 |
4.1.3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4.2.1 大气颗粒物PM_(2.5)中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季度变化特征规律分析 | 第37-38页 |
4.2.2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颗粒物PM_(2.5)中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4.2.3 大气颗粒物PM_(2.5)中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昼夜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1-44页 |
5.1 结论 | 第41-42页 |
5.2 建议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