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水环境耐药细菌中qnr基因、ISCR1元件和新型dfr基因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符号说明第13-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5页
    1.1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产生及应用第16-17页
    1.2 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第17-19页
        1.2.1 拓扑异构酶突变导致的耐药性第17页
        1.2.2 膜蛋白及外排泵改变引起的耐药性第17页
        1.2.3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第17-19页
            1.2.3.1 qnr基因第18页
            1.2.3.2 氨基糖苷乙酰基转移酶突变体基因aac(6')-Ib-cr第18页
            1.2.3.3 质粒介导的外排泵基因qepA第18-19页
    1.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第19-20页
        1.3.1 整合子的定义第19页
        1.3.2 整合子的分类第19-20页
        1.3.3 基因盒第20页
    1.4 ISCR元件第20-24页
        1.4.1 ISCR元件的发现及分类第20-21页
        1.4.2 ISCR元件的特征第21页
        1.4.3 ISCR1元件的移动与复杂I型整合子的形成第21-23页
        1.4.4 甲氧苄啶耐药基因dfr第23-24页
    1.5 立题依据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水环境中含qnr基因及ISCR1元件耐药细菌的筛选及药敏试验第25-40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5-29页
            2.2.1.1 实验菌株第25-26页
            2.2.1.2 培养基及其配制第26页
            2.2.1.3 耐药菌株活化时所用抗生索及其配制第26-27页
            2.2.1.4 主要实验溶液及其配制第27-28页
            2.2.1.5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8-29页
        2.2.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2.2.1 CTAB法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第29-30页
            2.2.2.2 PCR法检测含qnr基因及ISCR1元件的耐药菌株第30-31页
            2.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第31-32页
            2.2.2.4 耐药菌株的菌属分析第32页
            2.2.2.5 药物敏感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第32-35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2.3.1 水环境中含qnr基因及ISCR1元件耐药细菌的筛选第35-36页
        2.3.2 含qnr基因及ISCR1元件耐药细菌的菌属分析第36-37页
        2.3.3 含qnr基因及ISCR1元件耐药细菌的药敏性分析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qnr基因的分型及与其关联的其他耐药基因的检测第40-55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47页
        3.2.1 实验材料第40-42页
            3.2.1.1 实验菌株和载体第40页
            3.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40-42页
            3.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42页
        3.2.2 实验方法第42-47页
            3.2.2.1 qnr基因的分型第42-43页
            3.2.2.2 A-T克隆实验第43-45页
            3.2.2.3 质粒小提(碱变性法)第45页
            3.2.2.4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第45-46页
            3.2.2.5 与qnr基因相关联的其他基因的检测第46-47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3.3.1 qnr基因的分型第47-51页
            3.3.1.1 qnrB基因的酶切分型第47-49页
            3.3.1.2 qnr基因的测序分型第49-51页
        3.3.2 其他两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qepA的检测第51-53页
        3.3.3 其他耐药基因的检测第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ISCR1元件介导的下游结构分析第55-6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4.2.1 实验材料第55-56页
            4.2.1.1 实验菌株第55页
            4.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55页
            4.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55-56页
        4.2.2 实验方法第56-57页
            4.2.2.1 ISCR1元件下游片段的检测分析第56页
            4.2.2.2 含新型dfr基因菌株的复杂I型整合子结构分析第56-57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4.3.1 ISCR1元件下游结构分析第57-60页
        4.3.2 含新型dfr基因菌株的复杂I型整合子结构分析第60-62页
            4.3.2.1 含新型dfr基因菌株的I型整合子分析第60页
            4.3.2.2 含新型dfr基因菌株的复杂I型整合子分析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新型二氢叶酸还原酶(df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药敏性分析第63-76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3-70页
        5.2.1 实验材料第63-65页
            5.2.1.1 实验菌株第63页
            5.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63-65页
            5.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65页
        5.2.2 实验方法第65-70页
            5.2.2.1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克隆菌株的构建第65-67页
            5.2.2.2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表达菌株的构建第67页
            5.2.2.3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表达菌株表达条件的优化第67-68页
            5.2.2.4 SDS-PAGE电泳第68-70页
            5.2.2.5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克隆菌株和表达菌株的药敏性分析第70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75页
        5.3.1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克隆菌株的构建第70-71页
        5.3.2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表达菌株的构建和表达条件的优化第71-73页
        5.3.3 新型dfr基因和对照基因dfrA1克隆菌株和表达菌株的药敏性分折第73-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新型dfr基因的蛋白纯化及体外辅助细菌生长活性测定第76-82页
    6.1 引言第76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6.2.1 实验材料第76-77页
            6.2.1.1 实验菌株第76页
            6.2.1.2 主要实验试剂第76-77页
            6.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77页
        6.2.2 实验方法第77-78页
            6.2.2.1 蛋白纯化第77-78页
            6.2.2.2 蛋白体外辅助细菌生长活性分析第78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8-81页
        6.3.1 蛋白纯化第78-80页
        6.3.2 蛋白体外辅助细菌生长活性分析第80-81页
    6.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致谢第90-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93页
学术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瑞氏木霉内质网蛋白折叠因子突变株的构建及性质分析
下一篇:北极微藻藻际细菌类群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