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连续刚构桥概述 | 第11-17页 |
1.1.1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1.2 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 | 第13-14页 |
1.1.3 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1.4 大跨连续刚构桥的裂缝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 第15-17页 |
1.2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概述 | 第17-23页 |
1.2.1 纤维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 | 第17-19页 |
1.2.2 纤维混凝土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2.3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5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本文工程背景 | 第23-2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纤维混凝土基本理论及试验方案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 第28-32页 |
2.2.1 纤维对混凝土基体的作用 | 第28-29页 |
2.2.2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 第29-30页 |
2.2.3 纤维间距理论 | 第30-32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2-40页 |
2.3.1 试验原材料 | 第32-33页 |
2.3.2 配合比及纤维掺量 | 第33-34页 |
2.3.3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34-36页 |
2.3.4 试验设备 | 第36页 |
2.3.5 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2.3.6 试验数据处理办法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玄武岩-聚丙烯腈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最优掺量试验研究 | 第41-52页 |
3.1 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第42-48页 |
3.2.1 抗压强度 | 第43-44页 |
3.2.2 劈裂抗拉强度 | 第44-45页 |
3.2.3 抗折强度 | 第45-46页 |
3.2.4 抗压弹性模量 | 第46页 |
3.2.5 试件破坏形态 | 第46-48页 |
3.3 最优纤维掺量 | 第48-50页 |
3.3.1 最优纤维掺量的确定 | 第48页 |
3.3.2 最优掺量纤维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研究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红岩溪特大桥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全桥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4.3 零号块模型建立 | 第53-59页 |
4.3.1 有限元软件Midas FEA介绍 | 第53页 |
4.3.2 零号块有限元分析思路 | 第53-54页 |
4.3.3 零号块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4-59页 |
4.4 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第59-65页 |
4.4.1 最大悬臂状态下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第59-62页 |
4.4.2 成桥状态下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纤维混凝土初步应用探讨 | 第66-72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纤维混凝土应用方案 | 第66-68页 |
5.3 普通混凝土与纤维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比较 | 第68-69页 |
5.3.1 普通混凝土生产工艺 | 第68页 |
5.3.2 纤维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 | 第68-69页 |
5.4 普通混凝土与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比较 | 第69-70页 |
5.5 纤维混凝土经济性 | 第70页 |
5.6 纤维混凝土应用的可行性 | 第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