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第19-20页
        1.4.1 可能的创新点第19页
        1.4.2 存在的不足第19-20页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理论分析第20-26页
    2.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第20-21页
        2.1.1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定第20页
        2.1.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类第20-21页
    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本质属性第21-22页
        2.2.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金融创新第21页
        2.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利率市场化第21-22页
        2.2.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影子银行”第22页
    2.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界定第22-25页
        2.3.1 金融脆弱性第22-23页
        2.3.2 信用风险第23页
        2.3.3 流动性风险第23-24页
        2.3.4 市场风险第24页
        2.3.5 庞氏骗局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现状分析第26-39页
    3.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诞生与发展第26-27页
        3.1.1 2004 年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第26-27页
        3.1.2 2008 年理财产品“零收益”与“负收益”风波第27页
        3.1.3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逐步规范第27页
    3.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与结构第27-33页
        3.2.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第27-29页
        3.2.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结构第29-30页
        3.2.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产品收益第30-31页
        3.2.4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构第31-32页
        3.2.5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状况第32-33页
    3.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第33-36页
        3.3.1 银信合作模式第33-34页
        3.3.2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第34-36页
    3.4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的产生及原因第36-38页
        3.4.1 信用风险与理财产品发行主体第36-37页
        3.4.2 流动性风险与期限错配第37页
        3.4.3 市场风险与投资方向第37-38页
        3.4.4“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庞氏骗局第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国外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经验借鉴第39-45页
    4.1 美国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第39-41页
        4.1.1 金融监管层面第39-40页
        4.1.2 银行内部控制第40-41页
    4.2 日本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第41-42页
        4.2.1 金融监管层面第41-42页
        4.2.2 银行内部控制第42页
    4.3 荷兰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第42-43页
        4.3.1 金融监管层面第42-43页
        4.3.2 银行内部控制第43页
    4.4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经验借鉴第43-44页
        4.4.1 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完备的征信体系第43-44页
        4.4.2 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第44页
    4.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规避策略第45-51页
    5.1 宏观经济层面第45-46页
        5.1.1 推动金融稳定第45页
        5.1.2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第45-46页
    5.2 金融监管方面第46-47页
        5.2.1 加大影子金融监管力度第46页
        5.2.2 完善第三方服务体系第46-47页
        5.2.3 推动征信体系建设第47页
    5.3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方面第47-48页
        5.3.1 确保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第47-48页
        5.3.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第48页
        5.3.3 积极培养高素质专业团队第48页
    5.4 投资者角度第48-49页
        5.4.1 加强投资者理财知识普及第48-49页
        5.4.2 培养投资者理性理财理念第49页
        5.4.3 提高投资者理财风险意识第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页
    6.2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情况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研究
下一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