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农业贷款 | 第20页 |
2.1.2 信用保险 | 第20-21页 |
2.1.3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 | 第21页 |
2.2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2.3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2.3.2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24-26页 |
2.3.3 帕累托改进理论 | 第26-28页 |
3 我国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制约因素 | 第28-46页 |
3.1 我国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 第28-39页 |
3.1.1 突破农村融资瓶颈的需要 | 第28-32页 |
3.1.2 转移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的需要 | 第32-34页 |
3.1.3 拓展保险公司业务领域的需要 | 第34-36页 |
3.1.4 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36-39页 |
3.2 我国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可行性 | 第39-41页 |
3.2.1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可保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2 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有相关政策支持 | 第40-41页 |
3.2.3 农业贷款信用保险具备现实需求和市场基础 | 第41页 |
3.3 我国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制约因素 | 第41-46页 |
3.3.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1-42页 |
3.3.2 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42-43页 |
3.3.3 保险公司供给动力和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3.3.4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投保积极性 | 第44-46页 |
4 我国农业贷款信用保险方案设计 | 第46-54页 |
4.1 运作流程 | 第46页 |
4.2 承保机构与承保范围 | 第46-47页 |
4.3 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 | 第47页 |
4.4 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 第47-48页 |
4.5 费率厘定 | 第48-52页 |
4.5.1 定价模型的选取 | 第48-50页 |
4.5.2 定价算例 | 第50-52页 |
4.6 再保险机制 | 第52-54页 |
5 我国开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措施 | 第54-59页 |
5.1 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 第54页 |
5.2 强化政府的作用 | 第54-55页 |
5.3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5.4 积极开发农业贷款信用保险产品 | 第56页 |
5.5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投保意识 | 第56-57页 |
5.6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信息资源共享 | 第57页 |
5.7 积极培育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相关人才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