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低渗油藏见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1 低渗透油藏特征研究 | 第7-8页 |
1.2.2 油藏水驱开发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3 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4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 | 第13-18页 |
2.1 油藏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3页 |
2.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3-14页 |
2.3 储层沉积相特征 | 第14-15页 |
2.4 油藏储层特征 | 第15-16页 |
2.4.1 岩性特征 | 第15页 |
2.4.2 物性特征 | 第15-16页 |
2.5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6-18页 |
第3章 B1油藏水驱开发动态分析 | 第18-34页 |
3.1 单井动态分析 | 第18-28页 |
3.1.1 采油井动态分析 | 第18-26页 |
3.1.2 注水井动态分析 | 第26-28页 |
3.2 整体动态分析 | 第28-34页 |
3.2.1 开发阶段的划分 | 第28-29页 |
3.2.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29-34页 |
第4章 见水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 第34-45页 |
4.1 模型描述 | 第34-36页 |
4.2 敏感性因素的选择 | 第36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36-40页 |
4.3.1 高渗透层水平渗透率的影响 | 第36页 |
4.3.2 高渗透层垂向渗透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3 高渗透层厚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4 注采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5 裂缝长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4.4.1 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4.4.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1-42页 |
4.4.3 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绝对差值 | 第42页 |
4.4.4 求关联系数 | 第42-43页 |
4.4.5 求关联度 | 第43-45页 |
第5章 见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52页 |
5.1 见水现状 | 第45页 |
5.2 见水类型 | 第45-48页 |
5.3 油井见水影响因素 | 第48-52页 |
5.3.1 开发井网 | 第48页 |
5.3.2 注水时机 | 第48页 |
5.3.3 注水强度 | 第48-49页 |
5.3.4 地层物性 | 第49-50页 |
5.3.5 井底流压 | 第50-52页 |
第6章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52-64页 |
6.1 历史拟合 | 第52-53页 |
6.2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3-57页 |
6.3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57-64页 |
6.3.1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 第57页 |
6.3.2 各层剩余油分布 | 第57-61页 |
6.3.3 剩余油分布类型 | 第61-62页 |
6.3.4 挖潜建议 | 第62-64页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