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外腐蚀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外油气田腐蚀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外油气田腐蚀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油气田腐蚀控制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油气田腐蚀控制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油气田腐蚀控制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腐蚀现状分析 | 第17-36页 |
2.1 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建设现状 | 第17-19页 |
2.2 川西气田老区大气腐蚀环境现状 | 第19页 |
2.3 川西气田老区土壤腐蚀环境现状 | 第19-23页 |
2.4 川西气田老区输送介质流体环境现状 | 第23-25页 |
2.5 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腐蚀现状 | 第25-30页 |
2.6 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防腐措施现状 | 第30-35页 |
2.6.1 管道材质 | 第30-31页 |
2.6.2 外防腐层现状 | 第31-32页 |
2.6.3 管道阴极保护现状 | 第32-33页 |
2.6.4 管道修复技术 | 第33-34页 |
2.6.5 管道检测技术 | 第34页 |
2.6.6 深井站场材质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20 | 第36-52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6-3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化学试剂 | 第36页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3.1.4 实验方法设计 | 第37页 |
3.1.5 实验过程 | 第37-39页 |
3.2 单因素静态腐蚀失重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2.1 Cl~-浓度对20 | 第39-40页 |
3.2.2 SO_4~(2-)离子浓度对20 | 第40页 |
3.2.3 含盐量对20 | 第40-41页 |
3.3 均匀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3.1 均匀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3.2 腐蚀产物形态观察 | 第43-45页 |
3.3.3 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20 | 第52-59页 |
4.1 极化曲线实验和电化学阻抗谱实验 | 第52-53页 |
4.1.1 实验材料及制备 | 第52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2-53页 |
4.1.3 实验过程 | 第53页 |
4.2 极化曲线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4.3 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川西气田老区集输管网外腐蚀控制措施研究 | 第59-72页 |
5.1 腐蚀检测技术的选择及设计实例 | 第59-64页 |
5.1.1 腐蚀检测技术的选择 | 第59-61页 |
5.1.2 腐蚀检测技术的使用实例 | 第61-64页 |
5.2 管道修复补强技术的选择 | 第64-67页 |
5.2.1 焊接类维修补强技术 | 第64页 |
5.2.2 夹具类维修补强技术 | 第64-65页 |
5.2.3 纤维复合材料类维修补强技术 | 第65页 |
5.2.4 缺陷管道维修补强技术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5.3 集输管网外腐蚀控制方案研究 | 第67-71页 |
5.3.1 集输管网外腐蚀控制改进方案 | 第67-68页 |
5.3.2 集输管网检测措施改进方案 | 第68-69页 |
5.3.3 新袁线阴极保护设计实例 | 第69-70页 |
5.3.4 集气站场检测措施改进方案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建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