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1.1 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力学性能及应用 | 第10-13页 |
1.1.2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 | 第13-14页 |
1.2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技术的概述 | 第14-15页 |
1.3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研究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3.1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4.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技术 | 第19-26页 |
2.1 桥梁施工方法的简介 | 第19页 |
2.2 劲性骨架拱肋的安装技术 | 第19-22页 |
2.2.1 支架施工法 | 第20页 |
2.2.2 缆索吊装施工法 | 第20页 |
2.2.3 转体施工法 | 第20-21页 |
2.2.4 混合施工法 | 第21-22页 |
2.3 管内混凝土的灌注技术 | 第22-23页 |
2.3.1 人工逐段浇筑法 | 第22页 |
2.3.2 泵送顶升浇筑法 | 第22-23页 |
2.3.3 高位抛落免振捣法 | 第23页 |
2.4 外包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外包混凝土施工阶段仿真分析 | 第26-38页 |
3.1 昭化嘉陵江特大桥的模型分析 | 第26-31页 |
3.1.1 建模方法与思路 | 第26-28页 |
3.1.2 主要材料及其参数 | 第28页 |
3.1.3 主要结构截面特性 | 第28-30页 |
3.1.4 边界条件和主要的施工荷载工况 | 第30页 |
3.1.5 模型简化采用的假定 | 第30-31页 |
3.1.6 施工顺序 | 第31页 |
3.1.7 有限元模型中的“激活”与“钝化”功能的应用介绍 | 第31页 |
3.2 外包混凝土施工阶段仿真分析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3.2.1 材料非线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钢管初应力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钢管混凝土脱空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内力叠加法和应力叠加法的选取 | 第35-36页 |
3.2.5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施工阶段的验算方法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全截面连续浇筑外包混凝土方案研究 | 第38-62页 |
4.1 连续浇筑外包混凝土原理 | 第38-39页 |
4.2 外包混凝土连续浇筑的实现机构 | 第39-42页 |
4.2.1 斜拉扣索的设置 | 第39-41页 |
4.2.2 斜拉扣索的机构 | 第41-42页 |
4.3 斜拉扣索的分析计算 | 第42-47页 |
4.3.1 斜拉扣索的布置和索力 | 第42-44页 |
4.3.2 斜拉扣索的调载效果 | 第44-47页 |
4.4 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的影响分析 | 第47-61页 |
4.4.1 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应力的影响 | 第47-58页 |
4.4.2 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挠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3 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分环连续浇筑外包混凝土方案研究 | 第62-83页 |
5.1 斜拉扣索索力的分析计算 | 第62-66页 |
5.1.1 拱肋混凝土浇筑程序 | 第62-63页 |
5.1.2 斜拉扣索在分环连续浇筑混凝土中的调载效果 | 第63-66页 |
5.2 分环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的影响分析 | 第66-82页 |
5.2.1 分环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应力的影响 | 第66-78页 |
5.2.2 分环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挠度的影响 | 第78-81页 |
5.2.3 分环连续浇筑对劲性骨架稳定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多点均衡浇筑外包混凝土的方案研究 | 第83-92页 |
6.1 广元昭化嘉陵江特大桥混凝土浇筑方案介绍 | 第83-84页 |
6.2 多点均衡浇筑的最不利受力状态 | 第84-90页 |
6.3 多点均衡浇筑对劲性骨架挠度的影响 | 第90页 |
6.4 多点均衡浇筑对劲性骨架稳定性影响 | 第90-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外包混凝土浇筑最优方案的分析 | 第92-94页 |
7.1 概述 | 第92页 |
7.2 最优方案的分析讨论 | 第92-9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8.1 结论 | 第94-95页 |
8.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
一、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
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