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史发展和内涵特点 | 第16-20页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16-19页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特点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 | 第20-24页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进展 | 第20-21页 |
二、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 第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第25-30页 |
第一节 学生自身因素 | 第25-26页 |
一、学生主体方面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 第25页 |
二、学生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异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和教育媒介方面的原因 | 第26-27页 |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26-27页 |
二、教育媒介方面的原因 | 第27页 |
第三节 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原因 | 第27-29页 |
一、政治素质 | 第28页 |
二、理论素质 | 第28-29页 |
三、能力素质和信息素质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对策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第30-33页 |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第30-31页 |
二、不断提高理论工作者辨别是非的能力 | 第31-32页 |
三、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 第32页 |
四、拓宽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文化基础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 第33-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贴近实际 | 第3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形式生动且富有实效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构建良好外部环境,增强教育媒介沟通 | 第35-37页 |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5-36页 |
二、创建健康的网络虚拟环境 | 第36页 |
三、努力提升教学媒介的性能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建立网络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政教育 | 第37-42页 |
一、创新观念,抓好网络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教育者队伍 | 第37-40页 |
二、丰富和创新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 | 第40-41页 |
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体系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