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20页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特点 | 第16-20页 |
第二节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一、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二、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必然手段 | 第20-21页 |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基础 | 第21-22页 |
四、实现和谐校园的需要 | 第22页 |
五、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8页 |
一、国家的认知摇摆不定 | 第24-25页 |
二、民族自保心理普遍 | 第25页 |
三、宗教思想有明显的排他性 | 第25-26页 |
四、道德自律性较弱 | 第26页 |
五、“三观”的判断标准多元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1页 |
一、西方社会思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观的冲击 | 第28页 |
二、非主体民族观念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观 | 第28-29页 |
三、保守民族传统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顽固的宗教观 | 第29页 |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随意性较大 | 第29-30页 |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三观”教育效果较弱 | 第30-31页 |
六、家庭教育滞后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 | 第33-53页 |
第一节 高扬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 第33-37页 |
一、深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3-34页 |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34-35页 |
三、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 第35-36页 |
四、组织爱国主义校园活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培育 | 第37-42页 |
一、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活动区域 | 第37-38页 |
二、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环境 | 第38页 |
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 第38-41页 |
四、建立各民族融合的大学生团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环境 | 第42-45页 |
一、引导传统宗教观念更关注现实生活 | 第42-43页 |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宗教认识的正确引导 | 第43页 |
三、开展少数民族宗教讲座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完善校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建设 | 第45-50页 |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建设 | 第45-46页 |
二、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 第46-48页 |
三、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约束力 | 第48页 |
四、有效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 第48-50页 |
第五节 实现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同步进行 | 第50-52页 |
一、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 第50页 |
二、家校协同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