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10-11页 |
1.1.1 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 | 第10页 |
1.1.2 全运会赛场的道德失范现象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 第10-11页 |
1.1.3 道德失范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2.3.1 关于体育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 第16页 |
2.3.2 关于体育道德失范成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2.3.3 关于体育道德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2.3.4 关于全运会道德失范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3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的表现形态分析 | 第22-30页 |
3.1 全运会赛场个体行为层面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22-27页 |
3.1.1 教练员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22-23页 |
3.1.2 裁判员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23-24页 |
3.1.3 运动员的道德失范行为 | 第24-26页 |
3.1.4 观众的道德失范行为 | 第26-27页 |
3.2 全运会赛场集群行为层面的道德失范现象 | 第27-30页 |
3.2.1 领导纵容 | 第27-28页 |
3.2.2 金牌内定 | 第28-30页 |
4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现象的外因分析 | 第30-32页 |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体育道德建设不平衡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2 竞技体育文化的迷失与“金牌至上”价值认同的压力 | 第31-32页 |
4.2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现象的内因分析 | 第32-38页 |
4.2.1 竞技体育管理、运行体系不完善是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源 | 第32-33页 |
4.2.2 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利益驱动是道德失范现象的直接诱因 | 第33-34页 |
4.2.3 竞技体育特性及制度不健全为道德失范提供了可乘之机 | 第34-35页 |
4.2.4 惩治不力,法律衔接不畅等降低了道德失范行为的成本 | 第35页 |
4.2.5 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及薪酬、激励制度的缺陷 | 第35-36页 |
4.2.6 竞技体育教育错位是导致道德失范频发的重要原因 | 第36-38页 |
5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 | 第38-44页 |
5.1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现象的外部应对策略 | 第38-39页 |
5.1.1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 第38页 |
5.1.2 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38-39页 |
5.2 全运会赛场道德失范现象的内部应对策略 | 第39-44页 |
5.2.1 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第39页 |
5.2.2 进一步加快体育法规、制度的建设进程 | 第39-40页 |
5.2.3 加强对全运会赛程全过程的监督力度 | 第40页 |
5.2.4 加强对赛场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治力度 | 第40-41页 |
5.2.5 完善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及薪酬激励制度 | 第41-42页 |
5.2.6 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