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社区营造之城市旧社区改造策略探讨--以福州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6页
    0.1 研究背景第9-11页
        0.1.1 反思第9-11页
        0.1.2 借鉴第11页
        0.1.3 契机第11页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0.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0.2.2 研究意义第12页
    0.3 研究对象第12-13页
    0.4 研究方法与手段第13-14页
        0.4.1 文档资料法第13页
        0.4.2 实地踏勘第13-14页
        0.4.3 访谈法第14页
        0.4.4 问卷法第14页
    0.5 研究框架第14-15页
    0.6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一章 城市居住社区营造理论研究第16-34页
    1.1 社区与社区营造第16-19页
        1.1.1 社区概念第16-18页
        1.1.2 城市社区概念第18页
        1.1.3 城市社区营造及其内容第18-19页
    1.2 相关概念辨析第19-21页
        1.2.1 社区与邻里、街坊第19-20页
        1.2.2 城市社区与住区第20页
        1.2.3 社区与社区居委会第20页
        1.2.4 社区与人居环境第20-21页
    1.3 相关政策、政府文件研究第21-22页
        1.3.1 相关文件第21-22页
        1.3.2 “政府推动,基层组织主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运作模式第22页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22-24页
        1.4.1 公众参与第22-23页
        1.4.2 认同感与归属感第23-24页
        1.4.3 社区感第24页
    1.5 国外社区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第24-28页
        1.5.1 国外社区营造概述第24-25页
        1.5.2 美国第25-27页
        1.5.3 日本“造乡运动”第27-28页
    1.6 国内对社区营造的探索第28-33页
        1.6.1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第29-30页
        1.6.2 北京南池子社区第30-32页
        1.6.3 广州荔湾区第32-33页
    1.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福州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化历程第34-38页
    2.1 古代里坊制与街巷制第34-35页
    2.2 近代多元化的居住模式第35-36页
    2.3 解放后居住模式第36页
        2.3.1 “单位大院”第36页
        2.3.2 “新村”第36页
    2.4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结构变化(1980年代末至2000年)第36-37页
    2.5 21世纪后的发展(2000年—)第37-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页
第三章 福州旧城区居住社区营造研究第38-64页
    3.1 福州社区营造概况第38-39页
    3.2 社区现状概况与营造情况第39-54页
        3.2.1 军门社区第39-43页
        3.2.2 竹林境社区第43-48页
        3.2.3 乌山社区第48-52页
        3.2.4 庆城社区第52-54页
    3.3 社区营造策略总结第54-63页
        3.3.1 立足现状,发掘社区特色第54-55页
        3.3.2 重构小区,完善社区管理第55页
        3.3.3 挖掘历史,再现老街坊意象第55-57页
        3.3.4 集约用地,塑造公共空间第57-59页
        3.3.5 梳理路网,改善交通状况第59页
        3.3.6 完善配套,“特殊”与“普适”并重第59-60页
        3.3.7 改造立面,协调社区风貌第60-61页
        3.3.8 公众参与,多方位提高社区感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福州中山社区营造实践第64-86页
    4.1 社区概况第64页
    4.2 落实社区特色第64-66页
    4.3 协调历史保护、旅游开发与居住品质改善的关系第66-67页
    4.4 现状存在问题第67-70页
        4.4.1 用地功能混杂第67页
        4.4.2 居住建筑零散,缺乏物业管理第67页
        4.4.3 交通混乱,无法满足社区发展要求第67-68页
        4.4.4 社区公共空间缺乏第68-69页
        4.4.5 社区配套需与时俱进第69页
        4.4.6 社区风貌与环境杂乱第69页
        4.4.7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程度不高第69-70页
    4.5 中山社区营造策略第70-84页
        4.5.1 梳理用地功能布局第70-72页
        4.5.2 重新划分居住组团第72-73页
        4.5.3 梳理路网改善交通第73-74页
        4.5.4 构建公共空间体系第74-80页
        4.5.5 整合空间提升配套第80-82页
        4.5.6 改造街景协调风貌第82-83页
        4.5.7 公众广泛参与实施第83-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总结和愿景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附录第91-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屈服后刚度的FRP复合加固RC柱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交互性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