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屈服后刚度的FRP复合加固RC柱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RC柱抗震加固方法及其加固后抗震性能 | 第11-14页 |
1.2.2 结构震后可修复性 | 第14-18页 |
1.2.3 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8-19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于残余位移比谱的可修复性能评价方法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SDOF体系的残余位移比谱 | 第22-27页 |
2.2.1 计算模型 | 第22-23页 |
2.2.2 残余位移比谱的定义 | 第23-25页 |
2.2.3 输入的地震波 | 第25-26页 |
2.2.4 残余位移比谱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2.3 基于残余位移比谱的可修复性能评估 | 第27-34页 |
2.3.1 基于残余位移比谱的可修复性能评估方法 | 第28-32页 |
2.3.2 基于残余位移比谱的可修复指标评估实例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FRP复合加固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35-8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构件设计 | 第35-43页 |
3.2.1 试件模型设计 | 第35-39页 |
3.2.2 材料特性 | 第39-43页 |
3.3 FRP筋布复合加固设计 | 第43-48页 |
3.3.1 加固参数设计 | 第43-46页 |
3.3.2 FRP筋布复合加固工艺 | 第46-48页 |
3.4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48-49页 |
3.4.1 加载装置 | 第48页 |
3.4.2 加载制度 | 第48-49页 |
3.5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9-52页 |
3.5.1 钢筋、FRP筋应变测试 | 第49-51页 |
3.5.2 塑性铰区截面平均曲率的测量 | 第51-52页 |
3.6 试件破坏特征 | 第52-59页 |
3.7 试验构件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74页 |
3.7.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59-62页 |
3.7.2 骨架曲线、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 | 第62-64页 |
3.7.3 刚度退化 | 第64-68页 |
3.7.4 耗能性能 | 第68-74页 |
3.8 复合加固柱可修复性能评价 | 第74-80页 |
3.8.1 屈服后刚度 | 第74-75页 |
3.8.2 最大可能残余位移 | 第75-78页 |
3.8.3 损伤指数 | 第78-8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FRP复合加固RC柱数值分析 | 第82-96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Opensees程序介绍 | 第82-83页 |
4.3 数值模型建立 | 第83-90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83页 |
4.3.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83-88页 |
4.3.3 单元划分 | 第88-90页 |
4.4 数值模型验证 | 第90-92页 |
4.5 参数分析 | 第92-95页 |
4.5.1 轴压比 | 第92-93页 |
4.5.2 配筋率 | 第93页 |
4.5.3 剪跨比 | 第93-94页 |
4.5.4 BFRP筋配筋率 | 第94-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FRP复合加固RC柱恢复力模型及设计建议 | 第96-110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RC圆柱位移-荷载恢复力模型 | 第96-101页 |
5.2.1 关键参数计算 | 第97-100页 |
5.2.2 理论骨架曲线验证 | 第100-101页 |
5.3 复合加固柱位移-荷载恢复力模型 | 第101-106页 |
5.3.1 关键参数计算 | 第102-106页 |
5.3.2 理论骨架曲线验证 | 第106页 |
5.4 FRP复合加固设计建议与设计方法 | 第106-109页 |
5.4.1 复合加固设计构造要求 | 第106-108页 |
5.4.2 复合加固设计方法 | 第108-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