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无针纽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3页
    1.1 分子系统学第12-15页
        1.1.1 分子系统学原理第12-13页
        1.1.2 分子标记选择第13-15页
    1.2 线粒基因组第15-19页
        1.2.1 线粒体第15页
        1.2.2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第15-16页
        1.2.3 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点第16-17页
        1.2.4 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第17-19页
        1.2.5 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第19页
    1.3 线粒体基因组可用的分子标记第19-20页
    1.4 纽形动物系统发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第20-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32页
    2.1 样品保存和处理方法第23页
    2.2 总DNA的提取第23-24页
    2.3 DNA片段的扩增和测序第24-28页
        2.3.1 引物的使用和设计第24-25页
        2.3.2 PCR反应体系及运行程序第25-27页
        2.3.3 凝胶电泳检测条带第27页
        2.3.4 测序第27页
        2.3.5 纯化及克隆第27-28页
    2.4 生物信息分析第28-32页
        2.4.1 序列拼接和基因注释第28-29页
        2.4.2 序列分析第29页
        2.4.3 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第29-30页
        2.4.4 系统发育分析第30-32页
第三章 九种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组成和结构第32-81页
    3.1 亨氏无沟纽虫Baseodiscus hemprichii第33-38页
    3.2 戈怪纽虫Gogonorhynchus sp第38-43页
    3.3 美丽小尾纽虫Micrura bella第43-49页
    3.4 血色喙纽虫Ramphogordius sanguineus第49-56页
    3.5 环纹背睾纽虫Notospermus geniculatus第56-61页
    3.6 灌氏离纵沟纽虫Paralineopsis cf taki第61-66页
    3.7 井岛小休氏纽虫Hubrechtella ijimai第66-72页
    3.8 斑管栖纽虫Tubulanus punctatus第72-77页
    3.9 椒斑岩田纽虫Iwatanemertes piperata第77-81页
第四章 系统发育分析第81-88页
    4.1 数据集建立第81-82页
    4.2 系统发育树结果第82-88页
第五章 纽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第88-107页
    5.1 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变化和碱基组成第88-92页
    5.2 基因组成和排列第92-93页
    5.3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第93-102页
        5.3.1 氨基酸编码数量和起始、终止密码子变化规律第93-99页
        5.3.2 氨基酸使用率第99-101页
        5.3.3 各类群间的进化压力第101-102页
    5.4 核糖体RNA基因分析第102-105页
    5.5 转运RNA基因第105页
    5.6 非编码区第105-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学术成果第124-125页
个人简历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细胞定位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下一篇:C60Cl6、卟啉类及氧化铁微纳米结构的液相可控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