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进入过程的开伞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火星降落伞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5-18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第18-21页 |
1.3.1 火星进入弹道动力学 | 第18-19页 |
1.3.2 开伞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稳定下落动力学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火星进入弹道特性分析 | 第23-35页 |
2.1 火星大气环境模型 | 第23-24页 |
2.2 气动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火星进入弹道动力学模型 | 第25-28页 |
2.3.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25页 |
2.3.2 坐标系定义 | 第25-26页 |
2.3.3 火星进入段动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4 火星进入弹道特性分析 | 第28-34页 |
2.4.1 着陆器外形尺寸及质量特性 | 第28-29页 |
2.4.2 仿真初始条件 | 第29页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4.4 三和六自由度模型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2.4.5 火星自转影响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开伞控制方法研究 | 第35-54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传统开伞控制方法 | 第36-39页 |
3.2.1 纯时间控制法 | 第36-37页 |
3.2.2 过载-时间控制法 | 第37-38页 |
3.2.3 静压高度控制法 | 第38页 |
3.2.4 小结 | 第38-39页 |
3.3 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 | 第39-53页 |
3.3.1 过载上升段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 | 第39-42页 |
3.3.2 时间间隔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 | 第42-45页 |
3.3.3 最大过载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 | 第45-48页 |
3.3.4 过载下降段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 | 第48-51页 |
3.3.5 气动特性对自适应开伞控制方法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6 自适应组合开伞控制方法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随机条件下开伞控制仿真 | 第54-78页 |
4.1 数值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 第54页 |
4.2 随机偏差与开伞点约束条件 | 第54-58页 |
4.3 数值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77页 |
4.3.1 纯时间方法与自适应方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4.3.2 不同开伞控制方法对比分析 | 第67-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降落伞稳定下落阶段动力学分析 | 第78-87页 |
5.1 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78-80页 |
5.1.1 模型假设 | 第78页 |
5.1.2 坐标系定义 | 第78-79页 |
5.1.3 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79-80页 |
5.2 稳定下落过程仿真 | 第80-84页 |
5.2.1 盘缝带伞外形尺寸及其质量特性 | 第80-81页 |
5.2.2 仿真初始条件 | 第81页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3 全弹道分析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束语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4-95页 |
附录A MER气动数据表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