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0-13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10页 |
1.2 药物与设备 | 第10页 |
1.3 方法 | 第10-11页 |
1.3.1 常规监测 | 第10页 |
1.3.2 镇痛镇静方法 | 第10-11页 |
1.4 观察指标 | 第11页 |
1.4.1 过度通气的监测 | 第11页 |
1.4.2 药物剂量的监测 | 第11页 |
1.4.3 不良反应的监测 | 第11页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13-15页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3页 |
2.2 两组药物基础剂量用药前后对过度通气的比较 | 第13-14页 |
2.3 达到目标状态时间比较 | 第14页 |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 第14-1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15-20页 |
3.1 实验药物选择 | 第16-17页 |
3.1.1 芬太尼 | 第16页 |
3.1.2 咪达唑仑 | 第16页 |
3.1.3 丙泊酚 | 第16-17页 |
3.2 研究对象、用药和评分方法 | 第17-18页 |
3.2.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第17-18页 |
3.2.2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 | 第18页 |
3.3 两组药物对过度通气综合征的影响 | 第18页 |
3.4 两组药物的不良反应 | 第18-19页 |
3.5 目前新型镇静镇痛药物的应用 | 第19页 |
3.6 讨论总结 | 第19-2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3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