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人才 | 第17页 |
2.1.2 交通运输人才 | 第17页 |
2.1.3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 | 第19页 |
2.2.3 科学人才观 | 第19-21页 |
第3章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21-35页 |
3.1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现状 | 第21-29页 |
3.1.1 现阶段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发展要求 | 第21-22页 |
3.1.2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 | 第22-27页 |
3.1.3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经验 | 第27-29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3.2.1 人才发展意识不够强烈 | 第29页 |
3.2.2 人才总量仍显不足 | 第29-30页 |
3.2.3 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 第30-33页 |
3.2.4 体制机制不灵活 | 第33页 |
3.2.5 资金投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 | 第33页 |
3.3 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3.3.1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 | 第33-34页 |
3.3.2 主观认识上还有差距 | 第34页 |
3.3.3 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不力 | 第34页 |
3.3.4 对人才工作系统学习研究不足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内外交通运输人才工作的红验借鉴 | 第35-39页 |
4.1 国外交通运输人才工作经验 | 第35-36页 |
4.1.1 德国:校企实现高度融合 | 第35页 |
4.1.2 韩国:理实一体化动手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5-36页 |
4.1.3 其他国家:多举措吸引和培养人才 | 第36页 |
4.2 国内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工作经验 | 第36-38页 |
4.2.1 江苏:用规划和政策引领人才发展 | 第36-37页 |
4.2.2 浙江: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 第37-38页 |
4.3 对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思考 | 第38-39页 |
4.3.1 要注重规划引导 | 第38页 |
4.3.2 必须借助和依赖于一定的载体 | 第38页 |
4.3.3 必须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 第38页 |
4.3.4 必须把握和遵循人才工作规律 | 第38-39页 |
第5章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39-61页 |
5.1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及主要目标 | 第39-41页 |
5.1.1 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5.1.2 主要目标 | 第40-41页 |
5.2 云南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措施 | 第41-61页 |
5.2.1 进一步转变人才工作理念增强人才工作创新意识 | 第42-45页 |
5.2.2 遵循两个规律,提高人才结构布局水平 | 第45-50页 |
5.2.3 主动融入新常态,提高高层次人才引领水平 | 第50-54页 |
5.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能力素质 | 第54-57页 |
5.2.5 强化职业资格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 | 第57-59页 |
5.2.6 打牢职业教育基础,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