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水体中铬的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2 污染水体中铬的修复方法 | 第12-16页 |
1.2.1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2.1.1 吸附法 | 第13页 |
1.2.1.2 离子交换法 | 第13-14页 |
1.2.1.3 膜处理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1.2.2.1 混凝沉淀 | 第14-15页 |
1.2.2.2 氧化还原 | 第15页 |
1.2.3 生物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3 零价铁(ZVI)技术的应用 | 第16页 |
1.4 零价铁(ZVI)技术的局限性 | 第16-18页 |
1.5 纳米零价铁(nZVI)在水中重金属铬去除过程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1.5.1 纳米零价铁(nZVI)的特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2 纳米零价铁(nZVI)的制备方法 | 第19-23页 |
1.5.2.1 液相还原法 | 第20页 |
1.5.2.2 气相还原法 | 第20页 |
1.5.2.3 超声辅助合成法 | 第20-21页 |
1.5.2.4 球磨法 | 第21页 |
1.5.2.5 电化学法 | 第21页 |
1.5.2.6 绿色合成方法 | 第21-23页 |
1.6 纳米零价铁及其衍生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反应机理 | 第23-27页 |
1.6.1 吸附机理 | 第23-24页 |
1.6.2 还原机理 | 第24-25页 |
1.6.3 氧化机理 | 第25-26页 |
1.6.4 其他特殊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铬去除的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2 纳米零价铁(nZVI)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 表征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法 | 第30-31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1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1-32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2页 |
2.3.5 比表面积测定 | 第32-33页 |
2.3.6 Zeta电位 | 第33页 |
2.3.7 原子吸收光谱 | 第33-3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第3章 纳米零价铁(nZVI)对水中Cr(Ⅵ)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36-61页 |
3.1 结果与讨论 | 第36-54页 |
3.1.1 纳米零价铁(nZVI)去除Cr(Ⅵ)反应前后表征 | 第36-41页 |
3.1.2 不同的条件下使用nZVI去除Cr(Ⅵ)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41-47页 |
3.1.3 不同的pH对nZVI去除Cr(Ⅵ)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4 共存的阴阳离子对Cr(Ⅵ)的去除的影响 | 第50-51页 |
3.1.5 nZVI去除Cr(Ⅵ)的潜在应用 | 第51-54页 |
3.2 nZVI去除Cr(Ⅵ)的反应机理 | 第54-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总结 | 第61-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