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主要思路第18-19页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9页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第19-22页
        1.4.1 重点第19-20页
        1.4.2 难点第20页
        1.4.3 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民间借贷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第22-30页
    2.1 民间借贷的界定第22-25页
        2.1.1 民间借贷的含义第22页
        2.1.2 民间借贷与其他相关定义的区分第22-23页
        2.1.3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的关系第23-25页
    2.2 民间借贷的基本理论第25-30页
        2.2.1 关于借贷中资本与利息的揭示第25-27页
        2.2.2 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理论第27页
        2.2.3“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要第27-30页
第3章 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第30-40页
    3.1 民间借贷的规模第30-31页
    3.2 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第31-34页
        3.2.1 依附于私人关系上的民间借贷活动第31页
        3.2.2 基于网络的P2P借贷活动第31-32页
        3.2.3 基于地域的民间性互助组织第32页
        3.2.4 企业内部融资第32-33页
        3.2.5 在监管体制之外的私人银行和地下钱庄第33-34页
    3.3 民间借贷的特征第34-35页
        3.3.1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第34页
        3.3.2 资金来源的广泛性第34页
        3.3.3 借贷方式的灵活性第34页
        3.3.4 借贷形式多样化第34-35页
        3.3.5 借贷金额扩大化第35页
        3.3.6 借贷期限长期化第35页
        3.3.7 借贷利率市场化第35页
    3.4 民间借贷的发展障碍第35-40页
        3.4.1 法律性障碍第36页
        3.4.2 监管性障碍第36-37页
        3.4.3 经营性障碍第37页
        3.4.4 信用体制障碍第37-40页
第4章 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分析第40-46页
    4.1 资金供求出现失衡第40-41页
    4.2 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第41页
    4.3 自身优势的发挥第41-43页
        4.3.1 民间借贷可分散放贷风险第42页
        4.3.2 民间借贷可弥补银行信贷的缺点第42页
        4.3.3 民间借贷有可优化融资结构第42-43页
        4.3.4 民间借贷可推进金融机构其服务质量的提升第43页
    4.4 逐利思想的诱惑第43页
    4.5 手续简便的驱使第43-46页
第5章 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46-50页
    5.1 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第46-47页
        5.1.1 民间借贷可促使竞争氛围的形成第46页
        5.1.2 民间借贷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产生第46-47页
        5.1.3 民间借贷对民间资金进行了优化配置第47页
    5.2 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第47-50页
        5.2.1 其自身特点削弱了宏观调控能力第47-48页
        5.2.2 导致债务上的纠纷第48页
        5.2.3 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效果第48-49页
        5.2.4 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市场的稳定性第49-50页
第6章 规范和发展我国民间借贷的对策思路第50-64页
    6.1 宏观层面——政府对策第50-53页
        6.1.1 完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第50-51页
        6.1.2 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第51页
        6.1.3 确定民间借贷监管对象第51-52页
        6.1.4 监督民间借贷行为第52-53页
    6.2 中观层面——行业对策第53-59页
        6.2.1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第53-55页
        6.2.2 改革银行信贷制度第55-56页
        6.2.3 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第56-57页
        6.2.4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第57-59页
    6.3 微观层面——企业对策第59-64页
        6.3.1 对中小企业相关征信体制进行完善第60-61页
        6.3.2 中小企业应设立相关信用奖惩机制第61-62页
        6.3.3 支持民间借贷的机构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第62-64页
结语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及其内部控制
下一篇:人民币实际汇率、短期国际资本与股价互动--基于TVP-VA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