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模式研究--从“政治动员”到“伙伴关系”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绪论第13-34页
    一、选题依据第13-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30页
    三、本文结构与框架第30-31页
    四、研究方法第31-32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32-34页
第一章 理论阐释: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学理分析第34-57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34-40页
        一、腐败与廉政第34-36页
        二、廉政建设与公民参与第36-39页
        三、公民参与模式第39-40页
    第二节 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第40-54页
        一、源于政治学的原生性理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第40-44页
        二、源于公共管理的支撑性理论——治理理论第44-50页
        三、源于宪法学的保障性理论——人民主权理论第50-54页
    第三节 研究逻辑与公民参与模式分析框架第54-57页
        一、研究逻辑第54页
        二、公民参与模式四维分析框架构建第54-57页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模式的流变与反思第57-100页
    第一节 政治动员型参与模式(1949-1965)第57-72页
        一、政治动员型参与模式的背景分析第58-63页
        二、政治动员型参与模式的四维分析第63-66页
        三、政治动员型参与模式的反思第66-72页
    第二节 “大民主”下的群众运动型参与模式(1966-1978)第72-81页
        一、“大民主”下群众运动型参与模式的背景分析第73-75页
        二、“大民主”下群众运动型参与模式的四维分析第75-77页
        三、“大民主”下群众运动型参与模式的反思第77-81页
    第三节 政府主导型参与模式(1978—至今)第81-93页
        一、政府主导型参与模式的背景分析第81-85页
        二、政府主导型参与模式的四维分析第85-88页
        三、政府主导型参与模式的反思第88-93页
    第四节 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模式演变的动力分析第93-100页
        一、经济层面:经济基础的裂变与利益格局的分化第94-96页
        二、政治层面:政治集权的弱化与“党的—元化领导”体制的分解第96-97页
        三、社会层面: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公民价值观念的变化第97-100页
第三章 未来选择: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模式——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第100-120页
    第一节 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的概述第100-104页
        一、伙伴关系的内涵第101-102页
        二、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的四维分析第102-104页
    第二节 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104-114页
        一、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第104-109页
        二、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第109-114页
    第三节 伙伴关系型参与模式的构建原则第114-120页
        一、平等自由原则第114-115页
        二、协商民主原则第115-116页
        三、全面可行原则第116-118页
        四、循序渐进原则第118-120页
第四章 现实困境: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的伙伴关系型模式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20-138页
    第一节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影响第120-125页
        一、“臣民”依附思想严重第121-122页
        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第122-125页
    第二节 公民自身的知行困境第125-129页
        一、公民公共精神缺失,参与廉政建设的意识淡薄第125-127页
        二、公民自身素质制约,参与廉政建设的能力不高第127-128页
        三、公民生活压力较大,使其无暇参与廉政建设第128-129页
    第三节 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相关制度滞后第129-138页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第129-132页
        二、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制度不完善和渠道不畅通第132-134页
        三、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残缺第134-136页
        四、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政府回应机制缺失第136-138页
第五章 对策探讨:我国廉政建设中公民参与的伙伴型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第138-163页
    第一节 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第138-144页
        一、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第138-140页
        二、从“官本位”走向“民本位”第140-143页
        三、从“高高在上”走向“合作治理”第143-144页
    第二节 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第144-150页
        一、培养公民公共精神,提高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意识第144-146页
        二、加强公民的全面教育,提升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能力第146-148页
        三、切实减轻人民生活负担,使其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廉政建设第148-150页
    第三节 公民参与廉政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第150-163页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第150-152页
        二、完善和创新公民参与廉政建设制度和畅通其参与渠道第152-158页
        三、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第158-160页
        四、积极构建公民参与廉政建设的政府回应机制第160-163页
结论与展望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后记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管理中的思想疏导研究
下一篇: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