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概述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概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4-15页 |
(三)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 | 第15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有效教学 | 第15-16页 |
(二)教学策略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 第17-20页 |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 | 第17-18页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18页 |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18-19页 |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一.“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兼职化,缺乏课程专业素养 | 第20-22页 |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缺乏 | 第22-23页 |
三.“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缺乏吸引力 | 第23-25页 |
四.学生的学习缺乏实效性,缺乏有效的指导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27-53页 |
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 第27-32页 |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 第27-28页 |
(二)用好教科书,合理开发教材内容 | 第28-30页 |
(三)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 第30-32页 |
二.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发挥 | 第32-50页 |
(一)教学对话策略 | 第32-42页 |
(二)活动行为指导策略 | 第42-47页 |
(三)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指导策略 | 第47-50页 |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 第50-53页 |
(一)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 | 第50-51页 |
(二)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教学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 | 第53-67页 |
一.课例1:《我的这6年》(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陆雯君老师提供) | 第53-58页 |
二.课例2:《怎样到达目的地》(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顾卫红提供) | 第58-63页 |
三.课例3:《千年不衰的汉字》(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顾卫红提供)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一.总结 | 第67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附录:【教师、学生问卷】 | 第70-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