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变组分进气的燃烧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变组分进气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柴油机变组分进气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19-33页 |
2.1 Chemkin软件概述 | 第19-20页 |
2.2 Chemkin中的发动机模型 | 第20-21页 |
2.3 Fire软件概述 | 第21-22页 |
2.4 Fire基本控制方程 | 第22-25页 |
2.4.1 湍流模型方程 | 第23-24页 |
2.4.2 喷雾模型 | 第24-25页 |
2.5 Fire和Chemkin的耦合 | 第25-31页 |
2.5.1 耦合原理 | 第25-26页 |
2.5.2 耦合原理的理论分析 | 第26-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柴油机变组分进气燃烧模型的建立 | 第33-45页 |
3.1 柴油机燃烧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1.1 燃烧室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2 网格的划分 | 第34-35页 |
3.1.3 初始条件的设置 | 第35-36页 |
3.2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2.1 正庚烷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2 NOx生成模型 | 第38-40页 |
3.2.3 机理模型的验证 | 第40-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变组分进气的富氧特性分析 | 第45-63页 |
4.1 不同富氧浓度对温度场影响及分析 | 第45-50页 |
4.1.1 不同富氧浓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2 不同富氧浓度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不同富氧浓度对缸内压力的影响及分析 | 第50-53页 |
4.2.1 不同富氧浓度对压力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 CO、HC的排放研究 | 第53-57页 |
4.3.1 CO的排放研究 | 第53-55页 |
4.3.2 HC的排放研究 | 第55-57页 |
4.4 NO的排放研究 | 第57-60页 |
4.4.1 不同富氧浓度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2 喷油持续期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59页 |
4.4.4 喷油提前角对NO排放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5章 变组分进气的富氮特性分析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不同富氮浓度对温度场的影响和分析 | 第63-65页 |
5.2.1 不同富氮浓度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不同富氮浓度对缸内压力的影响和分析 | 第65-66页 |
5.4 CO、HC的排放研究 | 第66-70页 |
5.4.2 不同转速对CO排放的影响 | 第68页 |
5.4.3 不同转速对HC排放的影响 | 第68-70页 |
5.5 NO的排放研究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7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