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秦皮乙素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1.1 秦皮乙素的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1.1.2 秦皮乙素的分离纯化工艺 | 第14页 |
1.1.3 秦皮乙素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1.1.4 秦皮乙素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16-19页 |
1.2 秦皮乙素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 杂合体理论 | 第25-26页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6-2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 秦皮乙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8-3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 秦皮乙素的定性分析 | 第29页 |
2.2.1 异羟肟酸铁反应 | 第29页 |
2.2.2 三氯化铁反应 | 第29页 |
2.2.3 薄层色谱 | 第29页 |
2.3 秦皮乙素的定量分析 | 第29-32页 |
2.3.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3.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0-31页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2.3.5 精密度实验 | 第31-32页 |
2.3.6 重现性实验 | 第32页 |
2.3.7 加样回收实验 | 第32页 |
2.3.8 样品的测定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秦皮乙素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 第33-4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秦皮乙素的提取 | 第34页 |
3.2.2 单因素实验 | 第34页 |
3.2.3 正交实验 | 第34-35页 |
3.2.4 秦皮乙素的分离纯化 | 第35页 |
3.2.5 秦皮乙素的纯度测定 | 第35页 |
3.2.6 结构测定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3.3.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3.3.3 验证结果 | 第39-40页 |
3.3.4 秦皮乙素的粗品纯度 | 第40-41页 |
3.3.5 重结晶工艺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3.3.6 结构测定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秦皮乙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44-5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4.2 秦皮乙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45-53页 |
4.2.1 6-羟基-2-氧代-7-色烯肉桂酸酯(42)的合成 | 第45-46页 |
4.2.2 (E)-6-羟基-2-氧代-7-色烯-3-(4-氟苯基)丙烯酸酯(43)的合成 | 第46-47页 |
4.2.3 (E)-6-羟基-2-氧代-7-色烯-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44)的合成 | 第47页 |
4.2.4 (E)-6-羟基-2-氧代-7-色烯-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45)的合成 | 第47-48页 |
4.2.5 6-羟基-2-氧代-7-色烯-2-羟基苯(46)的合成 | 第48-49页 |
4.2.6 6-羟基-2-氧代-7-色烯-2-乙酰氧基苯(47)的合成 | 第49-50页 |
4.2.7 6-羟基-2-氧代-7-色烯-4-异丙基环己烷羧酸(48)的合成 | 第50页 |
4.2.8 6-羟基-2-氧代-7-色烯-2-(4-硝基苯基)乙酸乙酯(49)的合成 | 第50-51页 |
4.2.9 6-羟基-2-氧代-7-色烯-4-甲基苯甲酸(50)的合成 | 第51-52页 |
4.2.10 6-羟基-2-氧代-7-色烯-2-甲氧基苯(51)的合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54-60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4-55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5.1.3 细胞株 | 第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1 试剂配制 | 第55-56页 |
5.2.2 细胞的培养 | 第56页 |
5.2.3 MTT法检测秦皮乙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A:部分化合物的~1H NMR | 第72-78页 |
附录B:部分化合物的~(13)C NMR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