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调查研究人员 | 第17页 |
2.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3.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第18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18-21页 |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18-19页 |
2. 躯体化症状调查量表 | 第19页 |
3. 症状自评量表 | 第19页 |
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第19-20页 |
5.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 第20页 |
6.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结果 | 第21-27页 |
一、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21-22页 |
二、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的躯体化症状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三、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比较 | 第24-25页 |
四、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比较 | 第25-26页 |
五、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比较 | 第26页 |
六、躯体化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33页 |
一、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28页 |
二、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的发病背景的比较: | 第28-29页 |
三、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的躯体化症状的比较 | 第29-30页 |
四、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比较 | 第30页 |
五、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比较 | 第30-31页 |
六、躯体化障碍组与抑郁症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比较 | 第31页 |
七、躯体化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 第40-42页 |
附录1 | 第42-43页 |
附录2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