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公园设计中的雨水利用研究--以滁州双洪公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水资源现状问题 | 第9页 |
1.1.2 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 | 第9-10页 |
1.1.3 城市公园中雨水问题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1 美国 | 第11-12页 |
1.3.1.2 澳大利亚 | 第12页 |
1.3.1.3 德国 | 第12-13页 |
1.3.1.4 其他国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小结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公园的雨水利用概述 | 第18-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海绵城市 | 第18-19页 |
2.1.2 城市公园 | 第19页 |
2.1.3 雨水利用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5页 |
2.2.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2.1.1 BMPs最佳雨洪管理措施 | 第19-20页 |
2.2.1.2 LID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20-21页 |
2.2.1.3 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 | 第21-22页 |
2.2.1.4 WSUD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理念 | 第22-24页 |
2.2.2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2.2.1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4页 |
2.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2.2.3 生态学设计理论 | 第24-25页 |
2.3 城市公园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2.4 城市公园中雨水利用的原则 | 第26-27页 |
2.4.1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2.4.2 美观性原则 | 第26页 |
2.4.3 生态性原则 | 第26-27页 |
2.4.4 经济性原则 | 第27页 |
2.5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7-34页 |
2.5.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 第27-31页 |
2.5.2 纽约布鲁克林区郭瓦纳斯运河海绵公园 | 第31-32页 |
2.5.3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 第32-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3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的策略 | 第35-51页 |
3.1 结合铺装的雨水利用 | 第35-37页 |
3.1.1 透水性铺装 | 第35-36页 |
3.1.2 不透水路面 | 第36-37页 |
3.2 结合绿地的雨水利用 | 第37-42页 |
3.2.1 植草沟 | 第37-39页 |
3.2.2 下凹式绿地 | 第39-40页 |
3.2.3 雨水花园 | 第40-41页 |
3.2.4 雨水种植池 | 第41页 |
3.2.5 植被缓冲带 | 第41-42页 |
3.3 结合建筑的雨水利用 | 第42-44页 |
3.3.1 屋顶雨水收集 | 第42-43页 |
3.3.2 绿色屋顶 | 第43-44页 |
3.4 结合水体的雨水利用 | 第44-46页 |
3.4.1 人工湿地 | 第44-45页 |
3.4.2 生态驳岸 | 第45-46页 |
3.5 其他雨水利用设施 | 第46-49页 |
3.5.1 人工雨水调蓄池 | 第46-47页 |
3.5.2 渗透井 | 第47-48页 |
3.5.3 雨水桶 | 第48页 |
3.5.4 渗透管 | 第48-49页 |
3.6 小结 | 第49-51页 |
4 实践案例分析——以滁州双洪公园为例 | 第51-82页 |
4.1 背景资料 | 第51-55页 |
4.1.1 区位条件 | 第51页 |
4.1.2 降雨条件 | 第51页 |
4.1.3 相关政策 | 第51-52页 |
4.1.4 项目概况 | 第52-53页 |
4.1.5 功能分区 | 第53-55页 |
4.2 双洪公园的雨水径流过程及利用形式 | 第55页 |
4.2.1 雨水径流产生过程及最终去向 | 第55页 |
4.2.2 雨水的具体利用形式 | 第55页 |
4.3 双洪公园的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 第55-57页 |
4.3.1 雨水利用的优势 | 第55-56页 |
4.3.2 雨水利用的潜力计算 | 第56-57页 |
4.4 双洪公园的改建设计目标 | 第57-59页 |
4.5 双洪公园的雨水利用设计策略 | 第59-61页 |
4.5.1 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 第59-60页 |
4.5.2 减少不透水铺装的使用 | 第60页 |
4.5.3 设计优先处理源头 | 第60页 |
4.5.4 场地的多功能建设 | 第60页 |
4.5.5 提高对雨水的渗透能力 | 第60-61页 |
4.6 雨水利用设施在双洪公园中的应用 | 第61-80页 |
4.6.1 铺装的雨水利用设计 | 第61-71页 |
4.6.2 绿地的雨水利用设计 | 第71-75页 |
4.6.3 建筑的雨水利用设计 | 第75-76页 |
4.6.4 水体的雨水利用设计 | 第76-79页 |
4.6.5 其他设施的雨水利用设计 | 第79-80页 |
4.7 小结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