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跨高铁隔震简支桥梁多点多维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地震灾害的介绍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隔震桥梁设计的发展 | 第11-16页 |
1.2.1 桥梁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2.2 桥梁采用隔震设计的优点 | 第12-13页 |
1.2.3 桥梁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3-16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多点多维分析原理及方法 | 第18-2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多点激励下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2 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3 多点激励下的动力平衡方程 | 第20-22页 |
2.3.1 位移输入时多点激励的平衡方程 | 第20-21页 |
2.3.2 位移输入时多点激励求解方法 | 第21-22页 |
2.4 多点多维激励下地震响应计算基本方程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隔震桥梁设计对比分析 | 第24-4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24-25页 |
3.3 桥梁支座的布置方案及模拟 | 第25-28页 |
3.4 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4.1 有限元方法的应用 | 第28页 |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5 隔震桥梁设计对比分析 | 第29-41页 |
3.5.1 动力特征对比 | 第29-32页 |
3.5.2 分析所用地震波及输入方式 | 第32-33页 |
3.5.3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响应对比 | 第33-36页 |
3.5.4 隔震桥梁大震作用下支座位移 | 第36-38页 |
3.5.5 考虑非线性对隔震桥梁减震系数的影响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桥梁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 第42-7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地震动行波速度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2-60页 |
4.2.1 墩底剪力和弯矩响应 | 第43-47页 |
4.2.2 墩顶加速度和桥面加速度响应 | 第47-51页 |
4.2.3 墩顶位移和桥面位移响应 | 第51-56页 |
4.2.4 隔震支座响应 | 第56-60页 |
4.3 逆向地震动输入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0-67页 |
4.3.1 墩底内力响应 | 第60-62页 |
4.3.2 墩顶加速度和桥面加速度响应 | 第62-64页 |
4.3.3 墩顶及桥面位移 | 第64-67页 |
4.4 行波方向对支座耗能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桥梁多点多维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 第72-108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考虑多点多维的地震动输入方式 | 第72页 |
5.3 考虑多点多维的地震动输入时的桥梁响应对比 | 第72-105页 |
5.3.1 一致激励下多维输入对比 | 第73-80页 |
5.3.2 多点多维输入桥梁各墩响应对比 | 第80-91页 |
5.3.3 多维地震响应随行波速度的变化 | 第91-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