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接触网状态退化评估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接触网状态退化评估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高铁接触网状态退化分析 | 第15-27页 |
2.1 高速铁路接触网状态退化评估基础 | 第15-19页 |
2.1.1 高铁接触网的结构 | 第15-16页 |
2.1.2 接触网的故障与状态退化关系 | 第16-18页 |
2.1.3 高铁接触网检测参数量分析 | 第18-19页 |
2.2 状态退化评估的常用方法 | 第19-25页 |
2.2.1 缺陷扣分法 | 第19-20页 |
2.2.2 故障树分析法 | 第20-21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1-23页 |
2.2.4 神经网络法 | 第23-24页 |
2.2.5 隐Markov模型法 | 第24-25页 |
2.3 高铁接触网转化状态评估方法的选取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接触网状态退化评估 | 第27-48页 |
3.1 接触网退化状态分级 | 第27-28页 |
3.2 指标体系建立 | 第28-31页 |
3.2.1 指标的选取 | 第28-30页 |
3.2.2 指标规范化 | 第30-31页 |
3.3 接触网模糊综合评价 | 第31-35页 |
3.3.1 评价模型 | 第31-33页 |
3.3.2 模糊算子选择 | 第33-35页 |
3.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5-37页 |
3.4.1 层次分析法计算常权 | 第35-37页 |
3.4.2 基于均衡函数的变权改进 | 第37页 |
3.5 评价矩阵的计算 | 第37-40页 |
3.5.1 隶属度函数 | 第37-39页 |
3.5.2 正态分布隶属度函数 | 第39-40页 |
3.6 实例应用 | 第40-47页 |
3.6.1 采用变权计算分析 | 第40-46页 |
3.6.2 与采用常权计算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HMM的高铁接触网状态退化评估 | 第48-72页 |
4.1 隐Markov模型的基本算法 | 第48-52页 |
4.1.1 Forward算法 | 第49-50页 |
4.1.2 Baum-Welch算法 | 第50-52页 |
4.2 接触网状态退化转移 | 第52-53页 |
4.3 高铁接触网HMM的训练 | 第53-58页 |
4.3.1 特征参数的标量量化 | 第54-55页 |
4.3.2 HMM训练前的改进措施 | 第55-57页 |
4.3.3 HMM的训练过程 | 第57-58页 |
4.4 高铁接触网退化状态评估 | 第58-61页 |
4.4.1 接触网退化状态识别 | 第59-60页 |
4.4.2 接触网性能退化指标 | 第60-61页 |
4.5 实例应用 | 第61-71页 |
4.5.1 基于HMM的接触网状态退化识别应用 | 第61-68页 |
4.5.2 不同量化精度下识别的对比 | 第68-69页 |
4.5.3 接触网性能退化的定量分析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