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3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3-17页 |
2.1.1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3页 |
2.1.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13-15页 |
2.1.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5-17页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17-22页 |
2.2.1 国内电网管理模式 | 第17-20页 |
2.2.2 国外电网管理模式 | 第20-22页 |
第3章 苏州电网管理模式变革及现状 | 第22-28页 |
3.1 苏州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变革及现状 | 第22-23页 |
3.2 苏州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变革及现状 | 第23-25页 |
3.3 苏州电网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3.1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较大隐患 | 第25-26页 |
3.3.2 组织机构设置难以满足调控专业化要求 | 第26页 |
3.3.3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且管理成本较高 | 第26-27页 |
3.3.4 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 第27-28页 |
第4章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苏州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设计 | 第28-57页 |
4.1 智能电网新技术对苏州电网运行管理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 苏州地区电网调控业务调整转型 | 第29-34页 |
4.2.1 地区调度业务调整转型 | 第29-31页 |
4.2.2 地区监控业务调整转型 | 第31-33页 |
4.2.3 调度功能优化调整 | 第33-34页 |
4.3 苏州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设计 | 第34-36页 |
4.3.1 工作界面划分 | 第34-35页 |
4.3.2 优化指挥模式 | 第35页 |
4.3.3 规范值班章程 | 第35-36页 |
4.4 变革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 | 第36-43页 |
4.4.1 优化调控层级 | 第36-37页 |
4.4.2 机构功能定位 | 第37页 |
4.4.3 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 第37-42页 |
4.4.4 岗位设置 | 第42-43页 |
4.5 技术支持体系建设与改造 | 第43-47页 |
4.5.1 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 第43-45页 |
4.5.2 改造技术支持系统 | 第45-47页 |
4.6 修编调控运行管理流程 | 第47-55页 |
4.6.1 倒闸操作流程 | 第47-49页 |
4.6.2 停电检修管理流程 | 第49-51页 |
4.6.3 运行监视异常处理工作流程 | 第51-52页 |
4.6.4 事故处理工作流程 | 第52-53页 |
4.6.5 特殊状态管理流程 | 第53-55页 |
4.7 加强团队建设与人员培训 | 第55-57页 |
4.7.1 打造学习型团队 | 第55-56页 |
4.7.2 实现团队创新 | 第56-57页 |
第5章 苏州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57-64页 |
5.1 管理保障 | 第57-59页 |
5.1.1 组织保障 | 第57页 |
5.1.2 制度保障 | 第57-58页 |
5.1.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58-59页 |
5.2 技术保障 | 第59-64页 |
5.2.1 完善电网自动调控系统 | 第59-60页 |
5.2.2 建设调度批量负荷群控系统 | 第60-62页 |
5.2.3 完善调控防误系统 | 第62-63页 |
5.2.4 建立监控信息分析师制度 | 第63-64页 |
第6章 苏州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64-73页 |
6.1 组织构架方面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64页 |
6.2 支持系统方面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64-67页 |
6.2.1 扩展调控远方操作范围 | 第65页 |
6.2.2 完善集中监控技术条件 | 第65-66页 |
6.2.3 提升设备监控运行管理水平 | 第66页 |
6.2.4 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分析管理 | 第66-67页 |
6.3 业务流程方面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67-71页 |
6.3.1 操作票流程 | 第67页 |
6.3.2 操作流程 | 第67-68页 |
6.3.3 异常及事故处理流程 | 第68-69页 |
6.3.4 置牌流程 | 第69-70页 |
6.3.5 案例分析 | 第70-71页 |
6.4 人员培训方面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71-72页 |
6.5 承载力管理方面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72-7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7.1 总结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