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4页 |
1 芭蕉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 芭蕉属植物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6页 |
1.2 芭蕉属植物离体快繁的增殖培养 | 第16-17页 |
1.3 芭蕉属植物体快繁的生根培养 | 第17页 |
2 硝铵比在植物生长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1 硝铵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8页 |
2.2 硝铵比对植物离体培养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多胺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3.1 多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9-20页 |
3.2 多胺对植物离体培养中的影响 | 第20-21页 |
4 植物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5.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福建香蕉离体快繁条件的优化 | 第24-47页 |
第一节 香蕉品种类型和细胞分裂素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方法 | 第25页 |
1.3 结果处理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1 香蕉品种类型、细胞分裂类型和浓度对其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25-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3.1 不同基因型香蕉试管苗的增殖存在一定差异 | 第29-30页 |
3.2 一定浓度MT促进香蕉试管苗的增殖 | 第30页 |
第二节 香蕉类原球茎(多芽体)离体培养 | 第3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2 方法 | 第30-31页 |
1.3 结果与处理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1 不同品种类型的香蕉类原球茎增殖情况 | 第31-33页 |
2.2 不同品种类型的香蕉类原球茎增殖情况的总体评价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硝铵比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34-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材料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页 |
1.3 结果处理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硝铵比对不同香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42页 |
1.3 结果处理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2.1 不同硝铵比对福州芭蕉增殖的影响 | 第42-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3.1 硝铵比对不同基因型香蕉试管苗的增殖效果不同 | 第45-46页 |
3.2 40:20的硝铵比促进香蕉试管苗增殖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 | 第47-67页 |
第一节 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的影响 | 第47-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材料 | 第47页 |
1.2 方法 | 第47页 |
1.2.1 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的影响 | 第47页 |
1.2.2 基本培养条件 | 第47页 |
1.3 结果处理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2页 |
2.1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第48-62页 |
2.1.1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数的影响 | 第48-55页 |
2.1.2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根长的影响 | 第55-59页 |
2.1.3 添加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59-60页 |
2.1.4 添加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长情况总体评价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3.1 亚精胺显著促进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 | 第62页 |
3.2 高浓度的腐胺抑制福州芭蕉试管苗根系伸长 | 第62-63页 |
3.3 多胺的浓度和种类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生长的影响 | 第63页 |
第二节 福州芭蕉试管苗驯化移栽 | 第6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2 方法 | 第63-64页 |
1.2.1 福州芭蕉试管苗炼苗 | 第63-64页 |
1.2.2 福州芭蕉试管苗移栽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5页 |
2.1 不同炼苗方式对福州芭蕉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64页 |
2.2 不同培养基质对福州芭蕉小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3.1 根系半脱水炼苗有利于提高福州芭蕉试管苗移栽成活率 | 第65页 |
3.2 复合基质有利于福州芭蕉试管苗的生长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香蕉MuNiR基因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67-96页 |
第一节 香蕉叶片MuNiR基因的克隆 | 第67-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1.1 材料 | 第67页 |
1.2 方法 | 第67-69页 |
1.2.1 总RNA的提取 | 第67页 |
1.2.2 基因克隆cDNA的逆转录 | 第67-68页 |
1.2.3 引物设计 | 第68页 |
1.2.4 PCR的反应体系与参数 | 第68-69页 |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3页 |
2.1 香蕉组培苗叶片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69页 |
2.2 MuNiR基因的保守区克隆 | 第69-72页 |
2.3 MuNiR基因3’端克隆 | 第72-74页 |
2.4 MuNiR基因ORF的克隆 | 第74-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3.1 是福州紛蕉1号可编码正常蛋白转录本 | 第83-84页 |
3.2 MuNiR基因可变剪接现象分析 | 第84-85页 |
第二节 香蕉MuNiR1a基因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85-96页 |
1 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85-94页 |
1.1 MuNiR1a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第85-86页 |
1.2 MuNiR1a膜体预测 | 第86-87页 |
1.3 MuNiR1a钙调素结合位点预测 | 第87-88页 |
1.4 MuNiR1a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 第88页 |
1.5 MuNiR1a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88-89页 |
1.6 MuNiR1a蛋白卷曲结构预测 | 第89页 |
1.7 MuNiR1a蛋白二硫键预测 | 第89-91页 |
1.8 MuNiR1a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91页 |
1.9 MuNiR1a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 第91-92页 |
1.10 MuNiR1a蛋白功能位点分析 | 第92页 |
1.11 MuNiR1a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 第92-93页 |
1.12 MuNiR1a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93页 |
1.13 MuNiR蛋白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93-94页 |
2 讨论 | 第94-96页 |
2.1 MuNiR1a基因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大 | 第94页 |
2.2 MuNiR1a基因克隆的意义 | 第94-96页 |
第五章 福建香蕉MuNiR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96-106页 |
第一节 不同硝铵比处理下福州芭蕉MuNiR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96-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1.1 材料 | 第96页 |
1.2 材料处理方法 | 第96-97页 |
1.3 仪器与试剂 | 第97页 |
1.4 福州芭蕉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97页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第97-98页 |
1.6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 | 第98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2.1 福州芭蕉不同硝铵比增殖培养的小芽总RNA提取及质量分析 | 第98页 |
2.2 MuCAC、MuNiR基因标准曲线分析 | 第98-99页 |
2.3 福州芭蕉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比例培养下MuNiR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第99-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不同硝铵比处理下香蕉MuNiR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2-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1.1 材料 | 第102页 |
1.2 材料处理方法 | 第102页 |
1.3 仪器与试剂 | 第102页 |
1.4 3种香蕉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102页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第102-103页 |
1.6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 | 第103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2.1 3种香蕉不同硝铵比增殖培养的小芽总RNA提取及质量分析 | 第103页 |
2.2 3种香蕉不同硝铵比培养下MuNiR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 第103-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Ⅰ 版图 | 第117-133页 |
附录Ⅱ 版图说明 | 第133-135页 |
Appendix: The 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