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新方法研究--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国内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国外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3 国内外研究背景总结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2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研究 | 第19-41页 |
2.1 公路隧道的基本功能 | 第19-21页 |
2.1.1 基本作用 | 第19-20页 |
2.1.2 安全作用 | 第20-21页 |
2.1.3 景观作用 | 第21页 |
2.2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原则 | 第21-26页 |
2.2.1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 第21-23页 |
2.2.2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 | 第23-24页 |
2.2.3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的识别性 | 第24-26页 |
2.3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原理研究 | 第26-41页 |
2.3.1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特点 | 第26-31页 |
2.3.2 公路隧道景观设计原理运用 | 第31-41页 |
2.3.2.1 视觉原理 | 第31-33页 |
2.3.2.2 美学原理 | 第33-34页 |
2.3.2.3 色彩原理 | 第34-41页 |
3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景观设计 | 第41-55页 |
3.1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概况 | 第41-46页 |
3.1.1 所处的自然条件 | 第42-45页 |
3.1.2 周边的区域经济情况 | 第45-46页 |
3.2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 | 第46-55页 |
4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景观设计新方法的体现 | 第55-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