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与减震措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地震及震害 | 第12-13页 |
1.1.1 地震综述 | 第12页 |
1.1.2 地震震害 | 第12-13页 |
1.2 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13-17页 |
1.2.1 斜拉桥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大跨度公轨两用桥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 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 | 第17页 |
1.3.2 抗震计算的地震作用方法发展 | 第17-18页 |
1.3.3 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地震动力反应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2.1 地震动特性与输入 | 第21-23页 |
2.1.1 地震动特性 | 第21-22页 |
2.1.2 地震动输入 | 第22-23页 |
2.2 结构地震动力学基础 | 第23-29页 |
2.2.1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 | 第23-25页 |
2.2.2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运动方程 | 第25-26页 |
2.2.3 多自由度体系的结构动力特性 | 第26-27页 |
2.2.4 线性振动方程求解方法 | 第27-28页 |
2.2.5 Rayleigh阻尼 | 第28-29页 |
2.3 斜拉桥几何非线性 | 第29-32页 |
2.3.1 几何非线性因素 | 第30页 |
2.3.2 几何非线性因素的描述方法 | 第30-32页 |
第3章 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4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2-33页 |
3.1.2 主要技术标准 | 第32页 |
3.1.3 主要构件材料及性能 | 第32-33页 |
3.1.4 结构构造 | 第33页 |
3.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33-36页 |
3.2.2 主梁 | 第33-34页 |
3.2.3 桥塔和边墩 | 第34-35页 |
3.2.4 斜拉索 | 第35页 |
3.2.5 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3.3 桩土相互作用 | 第36页 |
3.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42-50页 |
4.1 反应谱理论 | 第42-45页 |
4.1.1 反应谱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4.1.2 单质点体系的地震力计算 | 第43-44页 |
4.1.3 多质点体系的地震力计算 | 第44-45页 |
4.2 设计反应谱 | 第45-46页 |
4.3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46-49页 |
4.3.1 纵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4.3.2 横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50-60页 |
5.1 时程分析地震动参数 | 第50页 |
5.2 一致激励下时程分析结果 | 第50-55页 |
5.2.1 纵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5.2.2 横向+竖向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5.2.3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结果对比 | 第54-55页 |
5.3 行波激励下时程分析 | 第55-59页 |
5.3.2 行波效应对内力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3 行波效应对位移的影响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减震研究 | 第60-69页 |
6.1 减隔震原理 | 第60-61页 |
6.2 活动支座的摩擦耗能效应 | 第61-64页 |
6.2.2 活动支座摩擦耗能模拟 | 第61-62页 |
6.2.3 活动支座水平刚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6.3 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参数优化 | 第64-67页 |
6.3.1 粘滞阻尼器阻尼耗能模拟 | 第64-65页 |
6.3.2 阻尼系数优化分析 | 第65-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