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沼泽、泥炭、草炭、草甸土的土壤学概念及分布 | 第13-18页 |
1.2.1 土壤学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分布 | 第14-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泥炭、草炭土、草甸土 | 第18-21页 |
1.3.2 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应力分布 | 第21-22页 |
1.3.3 上硬下软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 第22-2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草甸土的工程性质 | 第26-44页 |
2.1 试验概述 | 第26-27页 |
2.2 物理化学性质 | 第27-29页 |
2.3 草甸土的强度特性 | 第29-33页 |
2.3.1 草甸土的抗剪强度 | 第29-32页 |
2.3.2 草甸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2-33页 |
2.4 压缩特性 | 第33-35页 |
2.5 固结特性 | 第35-42页 |
2.5.1 主固结特性 | 第35-38页 |
2.5.2 次固结特性 | 第38-41页 |
2.5.3 次主沉降比 | 第41-42页 |
2.6 小结 | 第42-44页 |
3 室内模型试验 | 第44-54页 |
3.1 模型试验设备 | 第44-47页 |
3.1.1 模型箱 | 第44-45页 |
3.1.2 加载及测量系统 | 第45-47页 |
3.2 草甸层相似材料的配制 | 第47-50页 |
3.2.1 相似参数的选取 | 第47-48页 |
3.2.2 相似程度的评价体系 | 第48页 |
3.2.3 草甸层模型土的配制 | 第48-50页 |
3.3 下卧软土的模型土 | 第50页 |
3.4 模型试验方案 | 第50-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4 草甸层对软土地基附加应力和沉降规律的影响 | 第54-72页 |
4.1 对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4-59页 |
4.1.1 路堤范围内 | 第55-57页 |
4.1.2 路堤范围外 | 第57-58页 |
4.1.3 总体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2 对水平向附加应力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 草甸层与下卧软土界面竖向应力分布规律 | 第61-66页 |
4.3.1 与荷载的关系 | 第61-62页 |
4.3.2 与距路堤中心距离的关系 | 第62-65页 |
4.3.4 草甸层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影响效果对比 | 第65-66页 |
4.4 草甸层对下卧软土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66-69页 |
4.4.1 路堤中心附近P-S曲线分析 | 第66-68页 |
4.4.2 坡脚外最大隆起量分析 | 第68页 |
4.4.3 沉降盆分析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2页 |
5 草甸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72-84页 |
5.1 非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几种理论计算方法 | 第72-76页 |
5.1.1 扩散角法 | 第72-73页 |
5.1.2 汉森加权平均法 | 第73-74页 |
5.1.3 迈耶霍夫和汉纳的冲剪破坏理论 | 第74-75页 |
5.1.4 刘霞等提出的改进公式 | 第75-76页 |
5.2 草甸层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76-80页 |
5.2.1 草甸层封闭作用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2 草甸层反压护道和应力扩散作用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79页 |
5.2.3 草甸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界限值 | 第79-80页 |
5.3 修正公式的验证分析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