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基本特征与知识转移过程 | 第20-29页 |
2.1 跨国公司来华合作研发的基本特征 | 第20-24页 |
2.1.1 实力的非对称性 | 第20-23页 |
2.1.2 学习的非对称性 | 第23-24页 |
2.2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的知识转移过程 | 第24-26页 |
2.2.1 知识转移的涵义 | 第24页 |
2.2.2 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 | 第24-25页 |
2.2.3 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及过程要素 | 第25-26页 |
2.3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 第29-36页 |
3.1 知识特性 | 第29-30页 |
3.1.1 知识默会性 | 第29-30页 |
3.1.2 知识嵌入性 | 第30页 |
3.1.3 知识专用性 | 第30页 |
3.2 知识转移源 | 第30-32页 |
3.2.1 知识转移意愿 | 第30-31页 |
3.2.2 知识转移能力 | 第31-32页 |
3.3 知识接收方 | 第32-33页 |
3.3.1 学习意愿 | 第32页 |
3.3.2 知识吸收能力 | 第32-33页 |
3.4 合作特性 | 第33-35页 |
3.4.1 信息对称性 | 第33页 |
3.4.2 沟通机制 | 第33-34页 |
3.4.3 控制机制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6-61页 |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适用性与分析步骤 | 第36-37页 |
4.2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7-46页 |
4.2.1 假设条件 | 第37-38页 |
4.2.2 因果关系图 | 第38-39页 |
4.2.3 系统流图 | 第39-41页 |
4.2.4 方程建立与参数赋值 | 第41-44页 |
4.2.5 模型测试 | 第44-46页 |
4.3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 第46-58页 |
4.3.1 模型静态分析 | 第46-49页 |
4.3.2 系统运行趋势分析 | 第49-52页 |
4.3.3 系统关键变量分析 | 第52-57页 |
4.3.4 系统主导回路分析 | 第57-58页 |
4.4 提升国际合作研发知识转移效果的政策分析 | 第58-60页 |
4.4.1 企业层面 | 第58-59页 |
4.4.2 政府层面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东安公司国际合作研发案例分析 | 第61-70页 |
5.1 公司概况 | 第61-64页 |
5.1.1 公司产品 | 第61-62页 |
5.1.2 科研能力 | 第62-63页 |
5.1.3 制造技术 | 第63-64页 |
5.2 国际研发合作回顾与成果展示 | 第64-68页 |
5.2.1 WJ5 系列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 第65-66页 |
5.2.2 直九直升机传动系统 | 第66-68页 |
5.3 东安公司国际合作研发知识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