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互联悬架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馈能悬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系统结构及原理 | 第19-33页 |
2.1 液压互联悬架能量回收潜力研究 | 第19-25页 |
2.1.1 水头损失的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2.1.2 传统互联悬架的结构形式与减振原理 | 第20-21页 |
2.1.3 传统互联悬架能耗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1.4 传统互联悬架能耗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2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系统概述 | 第25-26页 |
2.3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系统结构 | 第26-28页 |
2.4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原理 | 第28-32页 |
2.4.1 机电液一体化理论 | 第28-29页 |
2.4.2 惠斯通电桥原理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 第33-47页 |
3.1 基于AMESim的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3-42页 |
3.1.1 底盘模型 | 第34-35页 |
3.1.2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模型 | 第35-39页 |
3.1.3 动力传动模型 | 第39-40页 |
3.1.4 轮胎模型 | 第40-41页 |
3.1.5 道路模型 | 第41-42页 |
3.2 整车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2-46页 |
3.2.1 正弦路面的响应分析 | 第42-44页 |
3.2.2 双移线路径仿真分析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参数优化设计 | 第47-62页 |
4.1 整车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4.1.1 平顺性评价指标 | 第47页 |
4.1.2 操稳性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4.1.3 馈能性评价指标 | 第48页 |
4.2 液压互联馈能悬架参数DOE分析 | 第48-51页 |
4.3 综合性能协调优化 | 第51-53页 |
4.3.1 优化目标函数 | 第51页 |
4.3.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4.3.3 基于Isight的NSGA-Ⅱ算法的参数优化 | 第52-53页 |
4.4 优化结果仿真分析 | 第53-61页 |
4.4.1 正弦路面 | 第53-55页 |
4.4.2 随机路面 | 第55-58页 |
4.4.3 馈能性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台架与试验 | 第62-71页 |
5.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62-64页 |
5.2 试验方案和数据采集 | 第64-65页 |
5.3 试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65-70页 |
5.3.1 随机路面试验分析 | 第65-67页 |
5.3.2 对扭路面实验分析 | 第67-69页 |
5.3.3 能量回收效果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