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煤制油的技术与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煤炭液化技术现状 | 第14-15页 |
1.2.2 F-T柴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正戊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颗粒物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正戊醇/F-T柴油互溶性试验与混合燃料理化特性分析 | 第21-28页 |
2.1 正戊醇和F-T柴油的互溶性研究 | 第21-22页 |
2.1.1 试验仪器与步骤 | 第21-22页 |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2.2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基本理化特性分析 | 第22-27页 |
2.2.1 密度 | 第22-23页 |
2.2.2 粘度 | 第23-25页 |
2.2.3 十六烷值 | 第25-26页 |
2.2.4 低热值 | 第26页 |
2.2.5 氧含量 | 第26-27页 |
2.2.6 汽化潜热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经济性与排放特性分析 | 第28-40页 |
3.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28-31页 |
3.1.1 试验发动机与试验台架系统 | 第28-30页 |
3.1.2 试验方案 | 第30-31页 |
3.2 经济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 排放特性分析 | 第32-38页 |
3.3.1 CO排放 | 第32-34页 |
3.3.2 HC排放 | 第34-35页 |
3.3.3 NOX排放 | 第35-37页 |
3.3.4 碳烟排放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排放颗粒SOF组分分析 | 第40-52页 |
4.1 颗粒的采集与处理 | 第40-42页 |
4.1.1 颗粒的采集 | 第40-41页 |
4.1.2 颗粒的处理 | 第41-42页 |
4.2 气质联用仪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排放颗粒微观物理特性与氧化性分析 | 第52-63页 |
5.1 颗粒物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55页 |
5.1.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52-53页 |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5.2 颗粒物石墨化特性分析 | 第55-58页 |
5.2.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55-56页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5.3 颗粒物氧化特性分析 | 第58-62页 |
5.3.1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58-59页 |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排放颗粒含氧官能团分析 | 第63-74页 |
6.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 第63-68页 |
6.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理 | 第63-64页 |
6.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介绍 | 第64-66页 |
6.1.3 碳烟颗粒XPS全谱分析 | 第66-67页 |
6.1.4 碳烟颗粒碳峰精细谱分析 | 第67-68页 |
6.2 碳烟颗粒XPS测试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6.2.1 碳烟颗粒表面氧碳元素比 | 第68-69页 |
6.2.2 碳烟颗粒表面羟基和羰基含氧官能团 | 第69-71页 |
6.2.3 碳烟颗粒表面碳原子sp3和sp2杂化比 | 第71-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4-76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