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剩女”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4 框架理论 | 第14-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2“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 | 第20-32页 |
2.1 宏观层面:议题框架分析 | 第20-25页 |
2.2 微观层面:形象框架分析 | 第25-32页 |
2.2.1 外形指标 | 第25-27页 |
2.2.2 年龄指标 | 第27-28页 |
2.2.3 学历指标 | 第28页 |
2.2.4 职业指标 | 第28-29页 |
2.2.5 心态指标 | 第29-31页 |
2.2.6 性格指标 | 第31-32页 |
3“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方式 | 第32-44页 |
3.1 宏观层面:新闻话语生产框架分析 | 第32-35页 |
3.1.1 报道体裁分析 | 第32-33页 |
3.1.2 消息来源分析 | 第33-35页 |
3.2 微观层面:文本框架分析 | 第35-44页 |
3.2.1 句法结构 | 第36-38页 |
3.2.2 情节结构 | 第38-40页 |
3.2.3 修辞结构 | 第40-44页 |
4 研究发现与思考 | 第44-64页 |
4.1“剩女”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 第44-46页 |
4.1.1“剩女”媒介形象呈现内容:“剩女”形象的两种基本模式 | 第44-45页 |
4.1.2“剩女”媒介形象呈现方式: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观念的博弈 | 第45-46页 |
4.2“剩女”现象的社会探究 | 第46-57页 |
4.2.1“剩女”现象的存在性分析 | 第46-50页 |
4.2.2“剩女”社会形象与媒介形象对比分析 | 第50-57页 |
4.3“剩女”媒介形象建构的问题与成因 | 第57-60页 |
4.3.1 问题: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 | 第57-58页 |
4.3.2 成因:新闻个人化、消费化与正常化 | 第58-60页 |
4.4 媒体报道的改进建议 | 第60-64页 |
4.4.1 加强性别认知,归还话语权 | 第60-61页 |
4.4.2 公正选择,避免“源头”失衡 | 第61页 |
4.4.3 客观重组,拒绝“噱头化”新闻 | 第61-64页 |
5 结语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