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中部组合流体动力场及其与构造的相互作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0-17页 |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第10-14页 |
1.1.1 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 | 第10-11页 |
1.1.2 基底断裂特征 | 第11-12页 |
1.1.3 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12-13页 |
1.1.4 构造运动特征 | 第13-14页 |
1.2 地层及沉积环境 | 第14-16页 |
1.3 含油气组合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流体动力场平面特征 | 第17-23页 |
2.1 泥岩欠压实特征 | 第17-19页 |
2.1.1 泥岩欠压实特征 | 第17页 |
2.1.2 欠压实泥岩的平面分布规律 | 第17-19页 |
2.2 储层压力特征 | 第19-20页 |
2.2.1 超压顶界面 | 第19-20页 |
2.2.2 储层压力平面特征 | 第20页 |
2.3 地层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流体动力场剖面特征 | 第23-33页 |
3.1 建立流体动力场剖面的数据来源及计算原理 | 第23-25页 |
3.1.1 等效深度法求取流体压力 | 第23页 |
3.1.2 流体动力场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1.3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3.1.4 盆地流体动力场的基本构成单元 | 第24-25页 |
3.2 北东向剖面流体动力场特征 | 第25-29页 |
3.2.1 北东向压力场特征 | 第26-27页 |
3.2.2 北东向流体动力场特征 | 第27页 |
3.2.3 北东向地层水化学响应 | 第27-29页 |
3.3 北西向剖面流体动力场特征 | 第29-33页 |
3.3.1 北西向压力场特征 | 第29-30页 |
3.3.2 北西向流体动力场特征 | 第30-31页 |
3.3.3 北西向地层水化学响应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流体动力场演化模拟分析 | 第33-40页 |
4.1 理论基础及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4.1.1 热流方程 | 第33页 |
4.1.2 压力历史和压实模型 | 第33页 |
4.1.3 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 第33-34页 |
4.1.4 模拟过程 | 第34页 |
4.2 二维模拟的参数选取 | 第34-35页 |
4.2.1 岩石性质参数 | 第34-35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35页 |
4.3 流体动力场演化历史分析 | 第35-40页 |
4.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4.3.2 南北向流体动力场演化分析 | 第37页 |
4.3.3 东西向流体动力场演化分析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构造-流体相互作用 | 第40-52页 |
5.1 构造-流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40页 |
5.2 构造活动对流体动力场的控制作用 | 第40-42页 |
5.2.1 构造活动对流体动力场的控制作用 | 第40-41页 |
5.2.2 特殊成因的流体动力系统 | 第41-42页 |
5.2.3 构造活动对断层封堵性的影响 | 第42页 |
5.3 流体动力场对构造活动方式和构造样式的控制 | 第42-48页 |
5.3.1 对坳陷层构造的控制作用 | 第43-48页 |
5.4 构造-流体相互作用物理模拟 | 第48-52页 |
5.4.1 实验模型 | 第48-49页 |
5.4.2 模拟结果及其启示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